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幫助孩子得著受用一生的智慧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聖經:馬太福音6:33,19:13-15;箴言22:6

愛因斯坦是一個大家公認的天才,許多父母渴望他們也能培育出一個天才型的孩子。因此,政大實小校長詹志禹根據美國學者賈德納(Howard Gardner)對於愛因斯坦的研究,提出「培育愛因斯坦的十種方法」,讓父母在子女教育態度上作為參考。

1. 提供他「不矯飾、樂趣無窮、沒有專制束縛」的家庭氣氛。
2. 傾聽他述說各種疑問與想像。
3. 允許他對某些東西(如機械零件)或遊戲(如拼圖)著迷。
4. 允許他專注地為一個問題連續工作幾小時、幾天或思考幾十年。
5. 允許他靜靜地自由思考。
6. 讓他有機會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思考與感情。
7. 原諒他偶發的脾氣、對傳統的反抗與熟知主題的自豪。
8. 接納他的平凡。
9. 提供他自由、人道、純樸、誠摯的學校氣氛。
10. 提供他優良、知性的課外讀物,鼓勵他閱讀。

在孩子的成過程中,父母一直都是協助的角色。我們究竟要把孩子推向哪個方向呢?有比追求智識更重要的人生目標嗎?有什麼可以讓孩子一生都受用呢?

藉著主日學紀念主日,我們一同來思考關於孩子宗教教育的問題,幫助我們的孩子得著受用一生的智慧。箴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

一、主日學的由來及轉型
有兩個「主日學」的由來都是發生在十八世紀的英國。其一必須由衛斯理(John Wesley) 所領導的「循理會運動」(Methodist Movement)說起,當時曾在英國影響了數十萬人歸信基督教,其中有許多的煤礦工、農夫和工人都不識字。因此,衛斯理要求他轄下的數千家教會,在每個星期天(主日)下午開辦「識字班」,並用《聖經》作為課本。因此多年後,循理會的信徒不但都識字了,他們也都成為優秀的公民。這是教會「主日學」的由來之一。

另一個兒童主日學的由來,則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十八世紀的英國,經濟蕭條,許多中產階級以下的家庭無法供應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連日常的生活照顧都有問題。許多人為了三餐,必須努力地工作。甚至未成年的孩子也必須成為廉價童工,在工廠及街頭打零工補貼家用。許多沒有工作的孩子,就成群地在街頭遊蕩,無所是事。當時,英國Gloucester雜誌的出版人和記者雷克斯(Robert Rakes,1735-1811),在採訪期間,看到這些孩子遊手好閒虛渡光陰實在可惜,幾乎已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問題。因此,他決心為他們提供教育機會,於是在1780年開始利用禮拜天(主日)下午兩點半到五點半,免費招收六至十二歲的兒童,教他們學習《聖經》。

1783年,他在其主編的雜誌上發表了三年來的主日學經驗,引起了熱烈的反應,有許多教會熱烈響應,紛紛投入「兒童主日學事工」的行列。因此,這段歷史也被傳為主日學運動之始。

基督教在台灣宣教一百多年來,主日學一直扮演著重要的培育角色。然而面對社會的急速變遷,主日學也從傳統的方式中走出一條新的路。有些教會把主日學移到週末舉行,有些改變教學方法,有些與社區工作配合,有些則加上了才藝課程。從十八世紀到廿一世紀的今天,主日學經歷許多的改變,我想,其中不變的是它所傳遞神對人的關懷!

二、不要成為孩子的絆腳石
我的孩子剛要讀幼稚園時,許多好朋友熱心地為我們介紹了不少的名校,這些名校也真的都各俱特色,實在也找不出比這些更好的學校了。但後來我們夫妻倆討論後有一個共同的看法,這些所謂的名校都沒有「宗教教育」。因為,我們認為孩子的宗教教育是重要。於是,我們放棄了那些名校,重新找到了一所教會附設的幼稚園,各方面條件也都不錯,最重要的是這裡有很好的宗教教育,立刻就決定把孩子送到這裡就讀。只因為我們相信,孩子在這裡可以學到其他學校學不到的。

有一天做完禮拜,我帶著孩子上街買些東西,他突然對我說:「我要幫冠德禱告」,那是一個小朋友,生病了住在加護病房裡。我故意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他是我的好朋友,我要禱告耶穌,讓他好起來。」我聽了好感動,因為我們從沒教他說這樣的話。我看見他如何愛他的朋友,更看見他純真的信仰。我相信這是宗教教育帶給他的影響,以及他在教會生活中耳濡目染所學習到的。

許多教會的兒童主日學都忠實地扮演它應有的角色;有的仍保有傳統的主日學模式,有的已經與教會的社區事工結合,有的則改為週末兒童營之類的名稱,並改到禮拜六舉行,有的主日學更採用了先進的教學方法。但無論如何,主日學一直都藉著不同的方式,希望把福音的信息帶給更多的孩子。

我們看見教會如何在策略上尋求改變,希望突破主日學的瓶頸。有些教會真的做到了,有許多社區的家長願意把孩子帶到教會來,甚至不排斥教會的宗教活動。然而,有點令人擔心的是,許多教會內的家長,卻不一定重視孩子的宗教教育。對於孩子不能參加主日學,總是有很好的理由。或許,有些家長認為,「學生」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書讀好,因此,禮拜天補習也是理所當然。信仰的事,長大再說。甚至,有些家長因為週末夜太晚睡,導致禮拜天睡太晚,因此不能送孩子到教會參加主日學。或是還有其他關於孩子不能參加主日學的理由。

然而,我想說的是,當家長把補習看作比上主日學重要時,孩子就學習到功課是重要的,信仰是次要的。甚至當父母自己都不能參加禮拜時,孩子也會學習到,對於信仰不必過於重視。

詩篇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詩127:3)。我們總是忙於自己的事業,對於孩子有多少關心?孩子既然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我們就必須將心思用在孩子身上,這是理所當然的。只是,我們卻常常有所忽略。在馬太福音裡,耶穌曾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太19:14a)。希望身為父母的您,不要讓您無意中傳遞的價值觀,變成了禁止子女親近耶穌的絆腳石。

三、教孩子先求祂的國
藍凡恩(Vann Lane,1999)是美國佛羅里達州潘朵克拉布朗斯維爾(Brownsville神召會的兒童牧師,在他所著的《兒童與復興》書中,分享了一個他所衷愛的生命見證,這故事讓我感受人與上帝之間美妙的關係,期待你也有深刻的體會。

那是一個名叫耶利米.奧斯華的孩子,當他9歲時,有人告訴他,神在他一生中有個偉大的計劃,還有人告訴他聖經馬太福音6:33的記載:「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他就相信了,從此以追求神的國為生活的目標,並立志要成為一個兒童牧師。

在奧斯華12歲時與藍凡恩牧師相識,他們一起在教會服事。奧斯華都會盡力協助教會及牧師的工作,甚至在聚會後,也會協助打掃環境。有一天,藍凡恩牧師在地上撿起一個收奉獻的布袋,就把它套在手上當成布偶,和奧斯華玩起來了,並用布偶和奧斯華講話。三天後,奧斯華畫了一張木偶的草圖給牧師看,又過了三個禮拜,他製作了第一個「歐來(Ollie)木偶」送給了牧師。

在那之後沒多久,奧斯華創辦了一家名為「天國創造(Kingdom Creation)」的公司,專門製造「歐來(Ollie)木偶」。逐漸地,他也為木偶做了許多的道具和配件,讓木偶更符合表演和玩樂的需要。他有了自己的員工,為他生產大量的木偶。那時他只是16歲左右。

藍凡恩牧師自嘆不如地說:「我16歲時,沒有先尋求神的國;卻先求有輛車。我一滿16歲,就急著去考駕照,迫不及待地找輛車開。奧斯華16歲時,卻急忙尋求神的國,一點也不像我。他17歲時,已用自己的錢為自己買了第一輛車。」奧斯華當時買車的目的是因為他必須到別的城市讀書,並且同時讀兩間學校。所以當他18歲從高中畢業時,隔了三天,他也從聖經學院畢業。畢業後,奧斯華全職為兒童服務,他的天國創造公司也受到神的祝福。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上帝給他的計劃,然而,我們常常不能明白神在我們生命中的計劃是什麼。那是因為人最重要的不是先去「尋求上帝的計劃」,而是應該先去「尋求上帝」。就像耶穌曾經吩咐的話:「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奧斯華如此相信,並全心尋求神,他也用他的生命自然成全神的計劃。

當我們忙著為孩子計劃未來,用心培育一個天才時,何不幫他尋著智慧的源頭、時間的主宰,讓他學習倚靠神,讓神帶領他邁向他的未來。我相信這是孩子用一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