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孤單中要記得… — 李子和牧師

  • 李子和牧師

聖經:創世記八章1-3節、20-22節

引言

進入主題之前,先來說一個關於「記得」的故事。每年九月,是開學的季節。那麼,有很多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是第一次要進入學校。而,小明,就是一位從來不曾去學校的孩子;所以,第一天去學校報到,他就一直吵著要跟媽媽回家。受不了小明的吵鬧,媽媽於是嚴肅地對小明說:「政府規定小朋友年齡滿七歲就要到學校上學,一直到十五歲…」小明聽了以後,低著頭走進教室;突然又回頭,含著淚水地對媽媽說:「等我十五歲的時候,妳會記得來接我嗎?」

小明的淚水,是因為擔心媽媽不記得去接他,讓他一個人孤單地在學校等…。「記得」,是本文想要探討的主題,不過,孤單中要記得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分兩方面來想:1.對別人的孤單,要記得什麼?2.對自己的孤單,要記得什麼?…那麼,以下要先從別人的孤單開始談。因為,人對自己的需要,有時會因主觀而有盲點;所以,若是從別人的需要先觀察,或許可以比較客觀地瞭解「孤單中的需要」。在瞭解孤單中的需要之後,下文中還要再將客觀的需要放在個人生活經驗中類比。同時,透過與聖經詮釋的對話,思索基督徒在孤單中應該記得的功課。

對別人的孤單,要記得?

要談論別人的孤單,可以先從最近發生在身邊的時事來看。最近,因為颱風過境,台灣各地都有大雨造成的災害;根據農委會統計,至9/2日止,農業產物及民間設施估計損失計4億多元…(http://tw.news.yahoo.com/颱風損中南部5成農產-最快10天內復耕-052306219.html)。那麼,對於統計的「數字」,可能不容易讓人感受其中的苦楚;不過,若是站在每一位受災者的角度來看,當他們面對土石流衝入屋裡、當他們看見大水淹滿田園、當他們看見愛車泡在水中、當他們站在已成廢墟的家園前…,或許,四億多的損失,其中的每一個一百元、五十元、甚至一元…都代表著「孤單無助」的眼淚。

其實,關於「感受每位受災者的感覺」,有一個相關的故事:某一天的黃昏,有一位老人,帶著小孫女在海邊散步。突然,老人彎腰,將海灘上的海星撿起來;然後,走向較深的海水中,小心翼翼地將海星放下。接著,老人開始不斷重複這些動作,彎腰、撿海星、放回海裡…。稚氣的小孫女在一旁看了,便好奇地問老人,說:「你在做甚麼?」老人說:「我要將這些海星放回海裡,不然,明天太陽出來一曬,牠們都會失去生命!」小女孩又問:「可是,這裡有那麼多的海星,你又不能將它們全部送回大海;那,你這樣做,有什麼意義?」老人看著手中的海星,說:「至少,對這個海星來說,很有意義!」說完,繼續將海星放回海裡…。

這個故事,通常到此就結束了;不過,站在基督徒的觀點,如果要讓故事繼續發展,我們會如何寫?…可能,我們會寫「接著,小女孩也彎腰、撿起海星、小心地放回海裡…」。極可能地,在老人的解釋之後,小女孩應該也會用「同理心」去感受海星的需要;所以,小女孩會跟隨老人,一起去幫助那些海星。那麼,從這個故事,再回來說大雨所造成台灣各地的災情;其實,有時候,對於新聞報導的數字與事件,若是用同理心去瞭解,似乎也比較容易讓人去付出關心與幫助的行動。

康德曾說「一個人的同理心或許力量很微小,但眾人若能一起發揮同理心,就可以成為提升社會的驚人力量。」若是如此,則,看到「別人孤單無助」時,應該要記得「將心比心」,去為著別人的苦楚關心與代禱;甚至,若是有能力,也要記得「看自己可以為別人做什麼」。也就是說,在別人孤單無助時,要記得「讓別人因為我們的關心與幫助,得到繼續向前的力量與盼望」。

對於別人的孤單無助,要記得用「同理心」去關懷,特別是基督徒,要記得「愛人如己」。當然,基督徒也是人,在人的一生中,難免也有孤單無助時;所以,基督徒也會遇到「孤單無助的時刻」,那麼,在那時刻,我們除了也需要有別人的關心與代禱外,更要透過聖經來學習「要記得」的功課。因此,為了探討「基督徒在孤單無助時,要記得」的功課,以下要繼續從生活經驗來詮釋聖經中「挪亞的孤單」。

從生活經驗詮釋「挪亞的孤單」

前文中提到,颱風過境,台灣各地都有大雨造成的災害;那麼,豪雨成災的畫面,其實很容易讓人想到挪亞在洪水中的景況。當然,對於挪亞在面對洪水淹沒大地時的心情,聖經沒有明文描述;但是,若是用現實生活的經驗去體會,則,也許能對「挪亞的內心世界」提出同理心的詮釋。
由創世記8:20看來,挪亞在洪水退去以後,為上帝築了一座祭壇,獻上潔淨的牲畜與飛鳥做燒化祭。當時,挪亞所獻的燒化祭,看似為了感謝上帝而獻;因為,挪亞從危險的災難中安然存活,乃是值得感謝的事。對於如此的感謝,個人曾有類似的經驗:在美國德州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跟幾位同學去美軍休閒營地遊玩。在該營地裡,有一個相當大的湖;那麼,因為同學當中有一位美軍子弟,營地管理員便好意地讓我們免費借船遊湖(一種釣魚用的小船fishing boat)。

於是,一群人臨時決定要乘船去湖中的小島玩。那麼,船從碼頭向那個島開過去,因為目標明顯、方向確定,很快地到達了小島。接著,大家開著船繞島一圈,便選個地方停船,上岸去走一走。不過,不多久,因為陽光太烈,島上又沒有遮陽的樹木,大家便想要趕緊回去岸邊。可是,當船要回去岸邊時,卻發現「不知要往那個方向」?!原來,那個湖很大,從島上看過去,湖的四周都一個樣;那麼,若是船上岸的地方,不是原先出發時的小碼頭(其實也不算碼頭,只是用木頭搭的一個小平台),在上岸以後,可能會離開原來停車之處相當地遠。換句話說,在島上的我們,非得想辦法將船開回原先出發的岸邊。

那麼,約莫過了兩三個小時以後,船總算開回原先出發的岸邊。不過,因為在湖中尋找方向的時間太久,導致皮膚都嚴重曬傷;而且,因為借船的時間超過太久,影響到管理員下班的時間,也被那位退役老兵唸了很久…。不過,無論如何,可以安然回到岸邊,心中充滿感謝;所以,被唸了那麼久,卻一點都不生氣。因為,當船在湖中失去方向時,除了讓人感覺緊張,也讓人感覺無助與孤單。試想,那樣的簡易小船,在那麼大的湖水中,若是油用完,失去了動力,真不知該怎麼辦?所以,即便後來讓管理員罵,甚至叫我們要替他洗船,再將船拖進去倉庫的架上放好,我們也覺得是「理所當然」。

「即便讓人處罰,也感覺是理所當然」的經驗,讓人猜想:挪亞在大水退去以後,其所獻上的祭,或許,除了有感謝的意義,也可能有贖罪的意涵;並且,所贖的罪,不是為個人,而是為了群體的過錯(正如我們一群人「一起得罪」了管理員,所以,願意一起受處罰)。那麼,將以上的猜測,放置在聖經中察看:當挪亞獻祭之際,上帝在聞到燒化祭的馨香之後,說「我不 再因為人的緣故咒詛地」(創8:22a),這樣的說辭,若是對照先前上帝曾對亞當所說的「所以土地因為你的緣故受咒詛」(創3:17b),則,似乎上文中的猜測是合理的,即「挪亞在大水以後的獻祭,除了是感謝,也有為群體的罪求赦免之意義」。

從以上的詮釋中得知,挪亞的獻祭可能同時有「感謝」與「贖罪」的意義。那麼,從感謝與贖罪的雙重感受中,再進一步地思考引言中所提出的問題:身為基督徒,在遇到孤單無助時,要記得什麼?那麼,按照本文主題經文的時間點,可以將挪亞的孤單無助,分作兩個時期:1.苦難中(洪水中)的孤單無助,2.苦難後(洪水後)的孤單無助。

苦難中&苦難後的孤單,要記得?

1.苦難中(洪水中)的「記得」- 被拋棄的懷疑vs.被記得的安慰:
人的一生中,難免遇到苦難。一般來說,許多人遇到苦難時,若是感到孤單,可能是因為覺得「被人忘記了」。以個人的經驗為例:約莫在幼稚園

的年紀,爸爸常騎著機車載我出去…。有一次,在外出探訪的途中,爸爸停下來與人聊天。那麼,機車停下來的地方,正巧是一間柑仔店的門口;在那裡,掛著許多綠色的塑膠戰車、士兵等玩具…。那些玩具很吸引我的目光,也讓我不知不覺地從機車後座爬下來看…。可是,爸爸不知道我已經下車,在跟人家說完話以後,他便騎車走了!…看到爸爸騎車離開,我立刻放聲大哭!柑仔店的老闆娘聽到,便出來問「怎麼了?」我一邊哭一邊說「我爸爸丟掉了!」

其實,想也知道「丟掉的,應該是我」!所以,不一會兒,爸爸就騎車回來,把我撿起來。那麼,不知為什麼,在那個年代,男生在馬路上大哭,是很丟臉的事;因此,那件事讓我被笑了很久!當然,時間可以沖淡許多事情,所以,後來,大家也漸漸忘了這件事。不過,多年之後,當「爸爸蒙主恩召」時, 那種「爸爸丟掉了」的感覺,卻似乎又從記憶深處再現。似乎,對於「爸爸丟掉了」,無論是小時候或是長大之後,都同樣是體驗到「一種被遺忘的孤單感」;而,或許,人在感到被遺忘時,無論哪一個年齡層、無論哪一種背景…,都會在孤單無助中產生「悲傷」。

悲傷,或許是來自「被人拋棄,被人忽略」,即,一種「被疏離」的認知。現實生活中,會發生被疏離感,包括:離開親人朋友、失去工作事業、喪失家園財產…等;也就是說,在生活中任何熟悉的人、事或物,若是暫時或者長期失去,都會讓人產生不同程度的悲傷。那麼,既然孤單無助的悲傷,可能是因「被忘記/被疏離感」而來;則,「被記得」,或許正是面對孤單無助時的「安慰」。對此,若是從挪亞的經驗來看,那麼,在大水退去之前的那些日子,挪亞是否也曾有「上帝忘記我了嗎?」的懷疑;若是挪亞曾有過那樣的懷疑與孤單,則,經文中所記載的「上帝記得」(創世記8:1a),便讓人知道:在孤單中,要記得「上帝記得」!

2.洪水後的「記得」- 獻祭紀念「上帝記得」

上文提到,挪亞在大水以後,有築壇獻祭;而,在那時的獻祭,可能同時有「感謝與贖罪」的意涵。那麼,以最近大雨所造成的災難來看,當災民在災難中生存下來,也都是心存感謝。但是,當他們看見受到毀壞的家園,難免也會在感謝的同時,感覺孤單無助;甚至,面對災後的「混沌」(水災以後,所有土沙、垃圾、家具…亂成一團,豈不有點像創世以前的「混沌」?),他們可能會開始尋找災難的原因,即,開始問「為什麼是我?」「我犯了什麼罪(非基督徒的說法:造了什麼孽?)」…
面對災後重建的「無力感」,以及各種關於「罪」的問題,都可能會讓受災者更加痛苦。對此,挪亞的作法,是先向上帝獻祭。挪亞的作法,以現代 基督徒來說,就是在面對災後重建的無力感與罪的問題時,先舉行禮拜,懇求上帝的幫助。也就是說,基督徒是以「求上帝的幫助」,來面對「無力感與罪的問題」。基督徒的作法,也正如詩人的想法:在詩篇130:8提到「上帝一定會救贖他的百姓脫離一切的罪惡」;那麼,既然上帝會救贖他的百姓脫離「一切」罪惡,何必要執意去探究「罪」?亦即,成為上帝的百姓,何必繼續讓「無力感與罪的問題」轄制?!

當然,這不是說「可以忘記罪的問題」。在新聖詩後面的啟應文32,其中第三句的「祢若記得」,可能讓人誤解為「上帝不記得人的罪」;其實,對於「記得」,個人以為,比較適當的翻譯是按照台語聖經的「究勘」(原文是Shi-Ma-R,BDB的解釋是keep, watch, preserve,而不是remember)。從以色列人的歷史看來,對於人所做的一切,上帝都「記得」。只是,「記得」的同時,上帝也「赦免」;亦即,上帝對人的罪,不是忘記,卻是赦免(not forgetting, but forgiving)!而,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挪亞在災難以後的獻祭,無論是謝恩或是贖罪,無論是因孤單而無力,或是被罪的問題困擾…,都可能在獻祭或禮拜中,讓人得到重建生活的盼望(舉例來說,基督徒的告別禮拜,對遺族而言,不也有「禮拜之後,重建生活」的意義)!

結論:無論何時、何地、何種境遇…,要記得「上帝記得」!

本文的題目是關於「記得」,為了避免忘記,在結束之前再做簡單的整理。一開始,本文提出「要記得讓別人因為我們的關心與幫助,得到繼續向前的力量與盼望」;接著,上文中也用了相當的篇幅去思考「基督徒對於自己的孤單,要記得什麼?」…那麼,對於自己的孤單,上文在現實生活、個人經驗、與聖經詮釋之間做了類比與思考;而,之後,要提出一個簡單的結論:無論何時、何地、何種境遇…,要記得「上帝記得」!
聖經的記載與教會的歷史中很容易看見「以色列人常常忘記上帝,但是,上帝從不忘記所愛的百姓」。這個道理,不需要多作解釋,因為,從出埃及的過程、曠野的經歷、士師的時代、受擄的時期、初代教會的受迫害…,甚至,在今天的教會生活中,都一直可以看到許多的見證。這些見證,讓人確信:上帝從來不忘記!當然,人常常忘記,還是一個事實;因此,在結束之前,再次懇求聖靈幫助,也讓我們彼此提醒:孤單中,要記得「上帝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