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媒體的鏡頭 vs. 耶穌的看見 — 李子和牧師

  • 李子和牧師

經文:馬可福音十二章 38-44 節

•  引言

要進入主題之前,先從一個小故事來思考。這個小故事,取自於漫畫書《娃娃看天下》的一小段。話說,有一天,兩位個性迥然不同的小女生,一同走在路上;忽然,兩人看見路旁蹲著一位可憐的乞丐 … 。此時,其中一位有感而發地說:「每次看見這種可憐的人,就會讓我心裡感到很難過 … 」。另 一位女生聽到,就問她:「那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只見,這位難過的小女生 轉身對著朋友說:「把他們通通關起來,我看不見,就不會難過了啊!」 … 這種自私的想法,乍看之下似乎可笑;不過,「看不見所發生的事,就不會令人難過」,似乎真是存在於社會中的一個現象。

要看見社會中所發生的事,須要有取得資訊的管道。那麼,在過去的社會中,人們若要得到資訊,大概只要行萬里路或讀萬卷書;不過,在今天的社會中,一般人若想要知道天下事,還要再加上從報紙、電視、或網路等媒體所得來的資訊。現代社會中,資訊的流通快速,使得現代人必須吸收比過去更多的資訊;那麼,為了要在短時間內有效率地吸收更多的資訊,現代人常要依賴媒體鏡頭的幫助。提到「媒體的鏡頭」,乃是現代人「看見時事的 重要管道」;而,這重要的管道,是由某部分「人」所掌控。既然是人所掌控,難免會有所不足之處;而,不足之處,往往也導致接收資訊者的「看不見」。

那麼,為了避免現代人用來獲得資訊的媒體鏡頭「把乞丐關起來」,即, 為了要避免「媒體鏡頭」的不足造成缺憾,本文要將「媒體的鏡頭」與「耶穌 的看見」作一個比較。期待透過聖經教導中之「耶穌的看見」,來補強社會大眾所依賴之「媒體的鏡頭」;讓「耶穌的看見」來幫助我們,看見社會中一切須要關心與付出關懷行動的人與事。

•  媒體鏡頭的不足

首先,要探討媒體鏡頭可能有哪些的不足;那麼,在個人的觀察中,由人所掌控的媒體鏡頭,至少有以下兩個不足之處:

1. 鏡頭聚焦於某些特定事件或人物

關於這點,可以藉「台灣媒體報導日本地震與海嘯之情況」為例。在一個月前,日本發生了地震並引發海嘯,相信許多人對這件事都還記憶猶新。不過,不知道我們是不是也注意到,當日本發生地震之後的幾天,幾乎所有的新聞媒體鏡頭,都只報導與地震相關的情事。彷彿,在那幾天,全世界只有發生了這件事;而,其他與地震無關的新聞,瞬間全都消失了!

在那幾天,社會上當然還發生許多重要的事;不過,媒體的鏡頭並沒有提供社會大眾那些資訊。為什麼媒體的鏡頭漏掉其他的資訊,卻只專注在特定的事件報導? … 可想而知的,應該是掌控媒體鏡頭的「人」,在災難發生 時所關注的焦點,都集中在社會大眾最想要知道的事件。若是回想日本剛發生 地震與海嘯的那幾天,會發現各個媒體的報導都是重覆幾個同樣的災難鏡頭;原因無他,因為,當時所有人都非常關注與這場災難相關的任何消息。

其實,也不只是災難事件的報導有如此的現象。每當社會上出現某些令 大眾比較感興趣的新聞議題時,掌控媒體鏡頭的人,總是會費盡心思地去持續報導同一事件的相關消息。之所以如此,最大原因應該是「投社會大 眾之喜好」,也就是因為「收視率」使然。 (參 林承宇 – 媒體素養教育者,「從 311 日本大地震看媒體自律 – 閱聽人的醒與不醒,媒體的該為與不為」 http://friends.pts.org.tw/message_detail.php?id=&kind=21 ) 媒體的鏡頭因為接受資訊者(社會大眾)的喜好而移動,可算是無可厚非且難以避免的事;然而,仔細想想,當媒體的鏡頭只專注在特定事件時,其他相對「比較沒有收視率」的事件,可能就會有「被關起來」的危險。意即,這些較不吸引人的事件,可能就會因為媒體鏡頭的忽略而「被看不見」了。

2. 「人的意見」影響媒體鏡頭前的呈現

同樣的,再以日本地震與海嘯事件為例。記得當災難剛發生時,日本政府 是指定由某一特定媒體提供消息給其他媒體。當時的說法,是為了避免 某些不自律的媒體,以「災難現場秀」的方式,報導一些「加油添醋」的內容,導致在天災的同時,又造成不必要的人禍。 因此,日本電視台在當時只報導 「如何逃難」、「災民的需要」、「為災民打氣」…等正向的消息。對於日本 媒體的作法,在當時有許多人投以讚賞的眼光;不過,隨後也有提出不同看法者,認為這樣處理過的媒體鏡頭,會選擇性地漏掉一些民眾須要知道的消息(比如說,後來造成緊張的「核子災害」等問題)。

看來,媒體鏡頭是不是要選擇性地報導,或者是要盡可能詳細地將畫面 呈現於大眾眼前,並不是一時之間可以達到共識的問題。不過,無論是「選擇」只報導部分,或是「選擇」盡可能詳細的呈現;都免不了一個問題,就是掌控媒體鏡頭的人「擁有選擇權」。在這樣的前提下,無論掌控媒體鏡頭的人是要自律或是要加油添醋,都免不了在「選擇之間」讓個人的意見影響到報導的內容。甚至,不只是在選擇報導內容時會受個人意見的影響;在有意無意之間,所選擇用來報導的文辭與口氣,也會左右觀眾、聽眾、或讀者的思維。

以日本賑災的捐款活動為例,當媒體人偏好某些特定慈善機構時,這些 機構所募得的款項就會比較多。而相對而言,較沒有在媒體鏡頭前曝光的 慈善 團體,其募得的款項就會比較少。對於這樣的現象,可戲稱為「善行無轍跡,善款無業績?」。出自於老子第二十七章之中的「善行無轍跡」,意思是「行善不要留下軌跡」,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為善不欲人知」。為善不欲人知,是眾所皆知的美德;不過,若是慈善團體而言,在今日的社會實況中,最好其善行能夠讓媒體在大眾面前作大作宣傳。因為,若是無法得到「媒體 的青睞」,則恐怕所要表現的善行無法進入媒體鏡頭,進而讓社會大眾無法看見其善行,於是造成「善款無業績」。

當然,媒體鏡頭會因為「人的意見」而受到影響,這樣的情況,不只是 會發生在捐款活動相關的報導,也會影響到其他在政治、經濟、社會等的議題。 提到「人的意見」,當然不能說一定會有不好的影響;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因為「人的有限性」,導致「人的意見」一定是不完全的。人的不完全,會導致受其影響的媒體鏡頭也跟著不完全;那麼,對於因為「人的不完全」所造成的媒體鏡頭之不足,最好是能夠以聖經的教導來補強。

•  聖經的教導 – 耶穌的看見

對於「人的意見」所導致的不足,可以用聖經的教導來幫助;因此,以下要從馬可福音十二章 38-44 來思考。一般來說,這段經文中有兩個重點, 一是「要避免自己成為假冒為善的文士」,二是「要勉勵自己如寡婦般地盡心奉獻」。這樣的主題,相信大家都很熟;因此,本文要從另一個角度「耶穌的看見」來思考。即,本文要思考「耶穌怎麼會看見文士的假冒為善?耶 穌怎麼會看見寡婦盡心盡意盡力的奉獻?」,也就是說,本文要從「耶穌所掌控的鏡頭」來「看見」「耶穌的看見」。

1. 耶穌的看見 – – 「公義」

耶穌怎麼會「看見」文士的假冒為善?在 v38-40 的這段經文裡,並沒有提到「看見」這個字眼。不過,如果從經文 38 節中的「提防」或「防備」這個字來看,則會發現其在希臘文聖經裡的用字就是「看見」。事實上,該希臘字的解釋有許多,不過都是由「看見」所衍生的意思;那麼,台語以及 和合本聖經將這個帶有「看見」意思的字,翻譯為「防備」、「提防」、或「謹慎」。 參 Bible Works 6.0 。對該字的解釋為 see, look, be able to see, gain one’s sight, beware of, consider, regard, perceive, discover, find ;另外, 馬可 8:18 中,耶穌警告人「要防備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時所說的「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也是同一個字。事實上,該字出現在新約共有 33 次,在馬可福音書中則出現了八次,多半被翻譯為「謹慎」)。

無論是提防、防備、或是謹慎,其實仔細想想,都是與「看見」有關(要謹慎或提防,總不能閉著眼睛吧?)。不過,由所衍生的意義來看,這「看見」並非只是眼睛一時的看見,還包括「公義的判斷」。提到「公義的判斷」,事實上,如果回顧耶穌批評文士之前的記載,會發現耶穌打從潔淨聖殿之後( Ch11:15-19 ),便不斷以「公義的原則」來面對祭司長和文士一夥人的辯論。而,在耶穌提出「愛上帝與愛人如己」的兩大誡命之後,這些人便在耶穌面前甘拜下風(參 12:28-34 ,尤其是 34b 提到「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問耶穌什麼」)。

如果耶穌是以「兩大誡命」來讓文士甘拜下風,那麼,耶穌出於公義的責備,是不是也可能與「兩大誡命」相關? … 若是以這樣的疑問來看耶穌對文士的責備,則會發現:文士愛慕虛榮、假意禱告、或侵吞寡婦的家產( v38-40 ),正好都是「違反兩大誡命的表現」。明顯地,耶穌對於當時的社會所敬重的文士,提出不一樣的看法,是因為耶穌有「公義的原則」;而,那個原則,就是文士也曾經表示同意的「兩大誡命」。耶穌以「愛上帝與愛人如己」作為公義的標準,並以此檢視當時社會大眾對文士的看法(當時的媒體鏡頭)。而,在觀察檢視之後,耶穌提出有別於一般社會大眾的認知;即,這些道貌岸然的人,沒有以真誠禱告、沒有愛人如己 … ,因此,他們是假冒為善者!

1. 耶穌的看見 – 「慈愛」

在 V41-44 的經文裡,寡婦盡心、盡意、盡力愛上帝的表現,是值得學習的;不過,方才提到,本文所要學習的對象是耶穌。因此,我們還要思考「耶穌怎麼會看見寡婦盡心盡意盡力的奉獻?」 … 其實,經文裡並沒有提到 「耶穌為什麼知道寡婦的經濟狀況」;當然,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簡單地用「耶穌的神性」來作為答案(耶穌是完全的神,當然可以知道 … )。不過,對於要學習耶穌的人而言,這顯然不是我們可以實踐於生活中的答案;因此,我們再回到經文中,來尋求我們可以實際學習與實踐的具體行動。

在經文中,耶穌要教導門徒去學習寡婦愛上帝的信心與行為之前,有一個「動作(動詞)」值得去注意,那就是「看」。照經文當時描述的景況,耶穌正坐著「看」財主們與窮寡婦 … ;而,那個「看」,是一種「持續性」的動作(未完成式)。當然,那個持續「看」的動作,可能只是純粹在描述耶穌當時的動作;不過,對於要學習耶穌的現代基督徒而言,這個「持續地看」的動作,就可以被實踐在日常生活中。試想,耶穌是神,卻還願意花時間去持續觀察窮寡婦的行為;那麼,以我們而言,豈不更應該花時間去持續注意觀察周遭類似寡婦的弱勢者。

有一篇網路短文說道「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大意是說:許多人喜歡去遠方旅行,卻忘了身邊其實也有美麗的風景 … ;同樣地,人們常常只被媒體的鏡頭帶著跑,卻忘記了身邊還有須要關心注意的人或事情。經文中看到,耶穌並沒有跟著當時的媒體鏡頭跑,他不只看到財主們投入銀庫的許多錢,也在持續觀察中看到寡婦的窮困生活以及寡婦「愛上帝的內心與行動」。耶穌持續關心注意生活周遭的窮寡婦,那麼,對於基督徒而言,也應該要持續關懷身邊如窮寡婦一般的弱勢者,持續注意觀察他們的苦情是否「被關起來、被看不見了」。

•  結論 – 「看見」「耶穌的看見」

耶穌的看見,是「公義與慈愛的看見」,也是一種「愛上帝與愛人如己的實踐」。從這樣的觀念中,本文要進入結論。不過,在結論之前,還要說一個關於小明的故事:話說,很久不見的阿公阿嬤,趁著連續假期,要來小明家裡住幾天。一進門,阿嬤看見念國小一年級的小明坐在客廳,就迫不及待地走向前要抱他;只見小明忽然大聲哭喊「我看不見了!我看不見了! … 」阿嬤嚇了一跳,問小明的媽媽「這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看不見的? … 」媽媽對著滿臉擔心的兩位老人說「從你擋在電視機前面開始 … 」。

現代人的眼光,就像是小明一樣,不斷地跟著媒體的鏡頭跑;甚至,當媒體沒有提供資訊時,就因為看不見而誤以為許多值得注意關心的事情沒有發生。媒體所提供的資訊以及意識型態,似乎已經左右了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的思維與生活。而不幸地,媒體的鏡頭有其不足之處;並且,這些不足之處,有時會導致人們看不見公義與慈愛的角落,甚至讓身邊需要關懷的事情與人物被關了起來。為了要補強媒體鏡頭的不足,現代基督徒應該要學習耶穌的 眼光,以公義的標準看見愛人如己的真理,且以慈愛的觀察看見愛上帝的行動。

在資訊發達、科技進步的今天,可以取得資訊的媒體鏡頭是包羅萬象;事實上,媒體的鏡頭除了是指電視、報紙、網路以外,也包括文章、傳言、甚至講道 … 等一切可以提供大眾資訊的媒介或管道。在這些眾多的資訊管道中,願上帝幫助我們,能在接受資訊的同時,也以耶穌「公義的看見」來責備假冒為善者,也以耶穌「慈愛的看見」來持續觀察身邊所有應該關懷的人與事。如此,讓上帝國的公義與慈愛,能夠實踐於地上如同在天上,讓每一位基督徒、甚至是每一位現代人,都能夠「看見」耶穌的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