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因為有愛 — 戴智彰牧師

  • 戴智彰牧師

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是中國的七夕情人節,比起外國的情人節更是專指向「愛情」。因為外國的情人節,原旨是人與人之間的互愛,或親情、或友情、或愛情,並非只限於男女之情。但是中國的七夕情人節,則是描述一對情侶的故事。

傳說,玉皇大帝有七個女兒,其中最小的女兒「織女」,最聰明可愛、手藝又巧。天上皇宮中的重要織錦都由她負責設計與製作。另外,玉皇大帝有一群牛,由一個叫做「牛郎」的年輕人負責管理。兩人情投意合、互相愛慕,至荒廢了原本的工作。於是玉皇大帝下旨,叫「喜鵲」告訴這兩個熱戀的情侶要節制,七日見一次面即可。沒想到喜鵲傳錯話,他們以為每天均可相見,更是高興無比,工作完全拋在腦後。

玉皇大帝這回就龍顏大怒,降旨他們每年只能見一次面,就是農曆七月七日的晚上。那一天喜鵲這群肇事者就負責搭橋,讓他們兩人踩在他們的肩膀上相會。因為一年僅能見一次面,當然有說不完的衷曲、道不盡的悲情,於是那天幾乎都會下著毛毛雨,象徵兩人的淚水。
(參http://a2z.fhl.net/history/history22.html)

這是「七夕」的傳說。這麼古老的故事,為什麼至今仍被傳頌?最重要的因素是「因為有愛」!試想,一個沒有愛的情人節,有何意義?

因為有愛,讓許多事變得美好。哥林多前書13:1-3保羅提到三件美好的事情,包括(一)恩賜與信仰、(二)知識與信心、(三)善行,而且它們擁有共同的根基,那就是「愛」。失去了愛,這三件事都失去了意義。

一、在恩賜與信仰中有愛
曾任暨南國際大學校長的李家同教授(2001),在《聯合報》(聯合副刊,37,2001/8/2)中有一篇名為<癌症細胞>的文章,提到他的老同學「老張」的故事。

老張是他高中同班同學中唯一念醫學院的同學,他是癌症醫生。同班同學聚會,老張一定會到,他的收入高得不得了,所以有的時候他會請客,偶爾同學中有人發生一些經濟上的困難,他也會慷慨解囊。雖然老張對人很慷慨,自己卻過著很簡樸的生活,他每次都坐公車來聚會,也乘公車離開,也從不大吃大喝,感覺上,老張是不喜歡過非常舒適生活的人。

李教授回憶著……有一天,老張主動地告訴我,他得了癌症,已經只有幾個月的生命。不久,老張就去世了。我當時心中納悶,為什麼他走得這麼快,以他的專業素養,他的癌症一定是初期,他所得到的治療也一定是最好的,為什麼他這麼快就走了?

喪禮當天,老張的兒子致詞的時候,說出一個大家都不知道的故事:老張從頭到尾沒有接受任何治療。為什麼呢?老張的兒子在禮堂中放映了一段錄影帶,在這段錄影帶中,老張解釋了何謂癌症細胞。我們常以為癌症細胞是不健康的細胞,其實不然,癌症細胞是最健康、最有活力的,別的細胞雖然會分裂,但分裂會有止境。癌症細胞的分裂永遠不會停止,不斷的分裂需要養分,但是人的養分有限,癌症細胞的不斷分裂最後將其他正常細胞的養分吸取得一乾二淨。

因此老張認為許多人像是癌症細胞,因為太健康,所以吃得多,因為有錢,所以消耗掉大量能源,可是地球上就這麼多資源。老張在錄影帶中一再地強調,百分之八十的資源,由百分之二十的人類消耗掉……。老張的錄影帶也介紹了非洲二千五百萬人得到了愛滋病的慘相,這一段的聲音被消除了。老張的兒子沒有解釋為什麼老張不願意接受治療,那一段沒有任何聲音的錄影帶解釋了一切,老張早就對於他的生活好感到內疚,所以他一直儘量地過得很簡單,最近非洲大批人得到愛滋病,卻沒有人得到任何治療。歐美雖然有治療愛滋病的藥,但這些非洲窮人如何有錢買這種藥呢?這種情形也使老張很難過。

老張熱愛生命,但是他不願他的生命影響了別人,他不願意看到自己太健康,太健康就是癌症細胞了。

最後,老張提到他自己的病,他說他的病是不可能痊癒的,花了很多錢以後,頂多活三至四年,在這期間他所能做的貢獻非常之少,所以他不願意為了這一點時間,花費人類大量的醫藥資源。有這麼多非洲人死於愛滋病,他實在是沒有興趣去接受治療了。老張的兒子也在葬禮上告訴了大家,老張臨死以前,捐了大筆的錢給一個慈善機構,專門用作醫治非洲愛滋病人之用。
因為有愛,老張情願自己過簡僕生活;卻願意慷慨捐助別人。因為有愛,明知自己大限將至,決定不再浪費醫療資源,讓自己多活幾年;卻願意為非洲那些他所不認識的愛滋病人捐出大筆金錢。

保羅對哥林多的信徒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林前13:1)。解經學者巴克萊(1985)指出,當時異教崇拜中,特別是對Dionysys和Cybele的崇拜,便是敲打鐃鈸,吹響號筒,這與台灣民間宗教的迎神賽會有相似之處。保羅認為,一個人即使擁有說方言的恩賜,若沒有愛,那與異教吵鬧的樂聲有什麼兩樣。這樣的恩賜有何意義!?

二、在知識與信心中有愛
大多數的人終其一生在追求知識,因為知識使他們充滿力量。知識讓他們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

有一天福特汽車的工廠發生了一個問題,工廠的機器突然不會動了。工廠的老板就是亨利福特馬上叫他一個的朋友,他是機械的專家,來工廠看一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結果他一來,打一打、敲一敲;在一個地方換了兩個螺絲,機器就馬上可以運作起來。亨利福特終於鬆了一口氣,就請朋友把帳單寄給他;對他而言,這是很客氣的說法,因為他們是很好的朋友;動一動手,換個螺絲應該不會跟他收錢。結果收到帳單時,竟然是美金一萬元。亨利福特嚇了一跳,馬上打電話問他的朋友,你用的是什麼螺絲,為什麼這麼貴呢?他的朋友說,螺絲價值三元;知道要在哪裡敲一敲,換上新的螺絲的知識,價值九千九百九十七元;你若嫌螺絲太貴,那就收取知識的費用就好了。亨利福特一句話沒說,馬上開給他朋友一萬元的支票。

知識擁有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但保羅讓我們有不一樣的反省,他說:「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彀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林前13:2)。

在天下文化出版的《愛,補人間殘缺》一書,作者梁玉芳(2000)描述了羅慧夫醫師的生活故事。

書中描寫精通唇顎裂手術的羅慧夫醫師,因為愛與信仰,不但巧手修補病人的外表,更巧心醫治殘缺的心靈,他為人帶來平安的慰藉,重建因缺陷而喪失的信心。他忠實於上帝所交付的使命,努力彌補台灣療體系殘缺的一角。四十年的醫療宣教士歲月,他走出獨特的基督教醫院體系的行醫宣教模式,從馬偕到長庚,為台灣全人醫療發展留下許多「第一」的創舉:成立全台第一個「生命線」自殺防治中心,第一個加護病房、灼燙傷病房,引進沙克疫苗等。因此,他也被稱為「補臉天使」。

羅慧夫醫師說:「改變一個孩子的容顏,修補的不只是那個缺口,還有他們整個生命,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對社會有感恩,長大後會是個更懂愛的人,把愛再傳下去。」他深信「愛能彌補」(Love makes whole)。

藉此,讓我們回到保羅所勸勉的話中,保羅認為即使你有能力傳講神國道理,了解各種奧秘,各種知識,又有足以移山的信心,若沒有愛,這一切都沒有意義。

三、在善行中有愛
關於「愛」,保羅又說:「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林前13:3)。

在神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 1886-1965)的《信仰的動力》一書曾說:「在基督教中,信仰與愛是無法分離的,對上帝的企盼形成了終極關懷,而這企盼的動力則來自於愛。只有當信仰被敗壞後,信仰與愛才會分離。而愛的直接表現就是行動,換言之,愛成為了信仰和行動間的媒介。可以說,有信仰的地方,有終極關懷的地方,就有愛,有行動,有信仰實踐。」

在2001/4/3的新聞報導有一則感人的新聞,在高雄市公園路底曾有一位賣自助餐的老阿嬤,23年來每天供應只要10元就能吃飽的自助餐給碼頭工人和遊民,即使賣掉六棟房子,也沒有提高過價錢。這位老阿嬤就是今年82歲的莊朱玉女,她直到今年農曆春節前因中風才結束營業。
莊朱玉女一家人從澎湖吉貝遷到高雄市,父親就在高雄港當碼頭工人,她看到碼頭工人辛苦工作,收入又不多,經營自助餐店後,就特別照顧碼頭工人,23年前推出低價自助餐,希望幫助那些辛苦的勞工省下餐錢。

23年來,莊朱玉女的自助餐店,青菜、豬肉、雞肉、白飯,每樣都只賣5元,食量較小的,10元就可以吃飽,每天只賣午餐,賣完為止。這種生意當然沒有辦法賺錢,剛開始每天只貼幾百元,隨著物價上漲,愈貼愈多,幸好莊朱玉女的先生經營電器行,生意不錯,一家人不必靠自助餐店維生;不過,每天虧錢的自助餐店也需要營運成本,莊朱阿玉先後賣掉六棟房子來貼補自助餐店,現在住的是兒子的房子。

現在行動不便的莊朱玉女,每天掛念的還是碼頭工人和遊民的午餐,不時盼望自己能恢復健康,再開啟自助餐店的門。

不管這個高雄的老阿嬤是何種信仰,但她卻能真誠地表現出有愛的行動。她不是為了行善而行善,反倒是一種感同身受的憐憫心腸,讓她為了碼頭工人及辛苦的勞工,做了23年的午餐,賣了六棟房子。因為有愛,善行才有意義。所以,保羅說:「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林前13:3)。

因為有愛,讓許多事變得美好。在哥林多前書13:1-3保羅所提到的勸勉中,保羅引領我們注意到「信仰與恩賜」、「知識與信心」以及「善行」的價值,但保羅卻連續三次說:「……卻沒有愛……」。期待讓我們藉著「愛」,有機會重新認識這些豐富的概念。因為若失去了愛,這些事也都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