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呼召、順服、成就(一)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創世記十二章 1-9 節

引言:

2010 年,是出生於蘇格蘭,被譽為「台灣宣教醫療之父」的馬雅各醫生( Dr. James Laidlaw Maxwell,1836 ~ 1921 ),來台醫療宣教的一百四十五週年( 1865-2010 )紀念年,為此,南台灣高雄地區的教會,特別選定 2010 年的 5 月 23 日 ,也就是馬雅各醫生於一百四十五年前的 1865 年 5 月 28 日 ,從高雄上岸的前一個主日,假高雄市巨蛋體育館舉行聯合感恩禮拜,藉以紀念馬雅各醫生對台灣宣教醫療的貢獻。為共襄盛舉,本會乃派出松年團契與松年大學的成員參與盛會。

每次談到馬雅各醫生的歷史,就會使我想起新樓醫院。想到新樓醫院,也會油然從心中再次憶起,二十世紀初,曾祖母因為眼疾,在鄉下中醫束手無策的情況下,經人介紹,來到馬雅各醫生所創立的台南新樓醫院就醫,才得著醫治。住院期間,曾祖母有幸聽到福音,認識了主耶穌。病癒出院之後,經由善化基督長老教會的牧師、長執和會友的關懷與帶領,終於全家歸主。信主之初,雖遭受村人極大的反彈與排擠,然近百年來,卻因著信仰的緣故,全家蒙上帝特別的保守與祝福。

憶起祖先信主的過程,雖然坎坷,心中卻滿懷感恩,因曾祖母的後代子孫當中,有六位獻身成了全職的牧師,如今,有兩位牧會超過四十年,已盡程退休。值得感謝的是,村中也有幾戶人家,在祖父的帶領下,受洗成為基督徒。

若沒有馬雅各醫生順服上帝的呼召,委身自己,遠從英國來台傳福音,並設立新樓醫院,懸壺濟世,我的祖先,也就沒有機會在一百年前,於新樓醫院住院期間得著福音,進而帶領全家歸主。當然,若沒有馬雅各醫生和新樓醫院,也就沒有當牧師的我,今天,也就沒有機會和大家分享馬雅各醫生的故事。

馬雅各醫生寧願放棄在英國的優渥待遇與舒適的生活環境,遠離家鄉,跨海來到當時極為落後的台灣,設立醫院、開啟民智、建立信仰、造福人民,使得台灣人因他得福,其信仰歷程與表現,和創世記十二章所載,亞伯拉罕蒙上帝呼召,所展現出來的「信心與順服」,以及上帝所賜予他的「應許與祝福」,使得人的生命受到「影響與改變」,進而展現出「成就與永恆」的生命,有著許多相似,且值得學習之處。基於此,本文才會以<呼召、順服、成就>為題,藉以喚起大家共同效法與緬懷亞伯拉罕及馬雅各醫生的信仰精神。

一、信心與順服

創世記十二章記載了上帝呼召亞伯拉罕(註:原名為亞伯蘭,為統一,本文將以亞伯拉罕作為統稱)離開家鄉,往上帝所指示的地方去,好讓萬民能因他得福之歷史。其中的 1-9 節,乃亞伯拉罕蒙召,從哈蘭前往迦南的歷程。在這短短九節的經文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上帝的「呼召」,亞伯拉罕的「回應」與其所展現的「行動」之三項信仰意義。

1. 上帝的呼召

創世記十二章 1-3 節記載:「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這三節經文,正是上帝對亞伯拉罕的呼召,當中,除了上帝的呼召之外,還帶有上帝的應許與祝福。

上帝之所以會用這樣的方式呼召亞伯拉罕,乃在考驗著亞伯拉罕的信心,因屬游牧民族的希伯來人,在群聚社會的型態中,團體生活是他們的依歸,若要人抽離原本的生活環境,離開親人與家鄉,遷移到舉目無親,全然陌生的地方,實在是一種煎熬,簡直就是活受罪!畢竟「在家日日安,出外朝朝難」,任誰也不想無端離開生活得好好的家園。當亞伯拉罕受上帝呼召,要他遠離家鄉,搬遷到人生地不熟的異地時,心中想必也會浮現出不願與不捨的掙扎,甚至也會出現被「放逐」的心情。雖是如此,亞伯拉罕還是順服上帝,憑著信心,舉家遷移。

亞伯拉罕蒙召的信心與順服,在馬雅各醫生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 1836 年 3 月 18 日 ,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的馬雅各,由於父親是蘇格蘭自由教會 (Free church of Scotland) 的長老,從小便參與教會的各項聚會,深受基督教信仰的薰陶。馬雅各從愛丁堡大學 醫學院 畢業後,為更進一步的深造,乃遠赴法國巴黎與德國柏林深造,投入脾臟與血癌的專題研究。

學成歸國之後,馬雅各醫生來到位於英國中部的伯明罕 總 醫院 ( General Hospital, Birmingham ) 行醫,同時也在當地的「百老匯街教會」( Broad Street Church )聚會,因熱心服事,被選為該教會的長老。一天,馬雅各醫生聽到上帝的呼召,遂而於 1862 年底,毅然決然向伯明罕 總 醫院提出辭呈,並向英國長老教會的海外宣教委員會提出申請,表明自己欲投入海外醫療宣教事工的行列,盼望教會能接納他的申請,派遣他到海外傳揚福音。當時的馬雅各醫生,雖年僅 27 歲,然其虛心接受呼召、犧牲奉獻、全然委身的信仰精神,委實令人敬佩!

2. 亞伯拉罕的回應

亞伯拉罕蒙上帝呼召時,已高齡七十五歲,以這樣的年齡,在交通不便的環境下,要舉家移民,談何容易!如此的情境,真有如台灣俗諺云:「老樹移叢,沒死嘛剩半條命。」但他依然對上帝存著莫大的信心,毫不猶疑的遵照上帝的吩咐,於主前 2160 年左右,帶著家人離開哈蘭,遷往迦南,以實際的行動,回應上帝的呼召。

亞伯拉罕的具體行動,從以下這段經文:「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亞伯蘭將他妻子撒萊和姪兒羅得,連他們在哈蘭所積蓄的財物,所得的人口,都帶往迦南地去。他們就到了迦南地。」( 4-5 節)得以清楚見著。

馬雅各醫生接受上帝的呼召後,同樣以具體的行動作為回應。我們從 1863 年, 英國長老教會大會( Synod ),聽其海外宣道會主席哈密爾敦牧師( Rev. James Hamilton, Convener, Foreign Mission Committee )的報告書所述:「在伯明罕總醫院服務的馬雅各醫生,業已接受擔任派往中國宣教師之一員。他是愛丁堡大學優等畢業生,在學中他不僅完成了醫學課程,也屢修理則學、倫理學、數學及自然學(物理學),均獲榮譽。他也在柏林及巴黎的醫學院深造。他住伯明罕期間,他是麥肯基牧師( Rev. Mackenzie )所牧養的「 百老匯街教會」 ( Broad Street Church )的長老,因愛心的事奉,得到眾會友的敬愛。他願意將一切為中國之聖工而獻身,放棄在國內專業成功的前程。我們深切期待他的事奉有最美好的成績,而成為台灣首任更正教宣教師。他大約在本年夏由杜嘉德陪同赴任。」便可看到馬雅各醫生的立志與委身。(資料來源 -Johnston : China and Formosa, P.168 ~ 169 ,中文翻譯引自 《台灣教會公報》 1983 期,主後 1990 年 3 月 4 日 ,賴永祥長老整理。 )

看到 馬雅各醫生竟然願意前往被人視為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的化外之地,甚至連清朝的官員來台灣任職時,也都普遍存在著「三年官,兩年滿,落袋仔(口袋)飽飽轉(回)唐山」的觀念之地方從事宣教醫療的工作,真教人感動得五體投地。

3. 遷移的腳蹤

亞伯拉罕往南遷移,來到示劍的摩利橡樹時,上帝再次向亞伯拉罕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拉罕就在那裏,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從那裏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他在那裏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後來亞伯蘭又漸漸遷往南地去。」( 6-9 節)

示劍這一個地方,是亞伯拉罕抵達迦南地的第一站。示劍位於耶路撒冷北邊不遠處,是當時東、西、南、北商業往來的樞紐。亞伯拉罕到達該地之後,隨即築壇敬拜上帝,表達他對上帝的順服,同時感謝上帝一路帶領與保守。之後,亞伯拉罕再從示劍往南遷移約 三十二公里 ,來到伯特利附近。於此,亞伯拉罕的第一件事,依然和他在示劍築壇敬拜上帝一樣,藉以公開在民間宗教充斥的迦南地,向當地人宣告並承認,他所敬拜的上帝,是獨一的真神。

同樣的,如哈密爾敦牧師的報告書所述, 1863 年 8 月,馬雅各醫生 辭別了未婚妻與親人, 在杜嘉德牧師 ( Carstairs Douglas, 1830-1877 )的 陪同下,搭乘「波羅乃西號」( Polonaise )輪船自英國出發,繞過印度洋,歷經三個多月,總計一百四十天的航行,於 1863 年 12 月 4 日 抵達上海。上岸之後,馬雅各醫生為能平安到達上海,向上帝獻上感謝,並隨即展開宣教醫療工作觀摩與學習。 1864 年 1 月 2 日 ,馬雅各醫生再從上海出發,前往廈門,在當地學習語言,同時參與醫療傳道的工作。

儘管馬雅各醫生一心一意想要到台灣傳福音,然按 當時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教委員會的規定,要受派到海外擔任宣教師,必須是受封立的牧師,否則,得由一位已封立的牧師陪同,才能夠前往。由於馬雅各醫 生 不具牧師身份,必須要有受封立的牧師陪同才能成行。對於這項限制, 馬雅各 醫師相當難以接受,但礙於規定,只好順服,耐心等候英國母會的差派。

馬雅各醫生在廈門等了近一年半,時機終於到來。其因乃太平天國之亂,漳州及附近地區受到嚴重的騷擾,連帶迫使廈門區的工作不得不先告暫停。由於情勢所逼,英國母會這才答應派遣不具牧師身份的馬雅各醫生前往台灣宣教,當時,隨船同行的有 杜嘉德牧師 及吳文水、陳子路、黃嘉智等三位助手。一行五人,自廈門港搭乘「美塔號」( META )輪船,於 1865 年 5 月 28 日 抵達打狗旗后(今高雄旗津)。上岸三天後,馬雅各醫生一行人再經由海路來到台南安平,選定了台南府城為其宣教醫療的第一個據點。

事實上,依史料所記,在此之前,馬雅各醫生為了考察台灣宣教的可行性, 1864 年 10 月 5 日 ,就曾隨杜嘉德牧師,在僕人吳文水及兩位廈門信徒的陪同下,來過台灣。此趟行程, 馬雅各 醫師一行人先後到過打狗、台南府城、 埤頭 (鳳山)等地,也親身感受過天主教會在打狗地區(前金區)的宣教,及興建教堂的艱辛歷程。

1865 年6 月16 日 (禮拜一,這一天是英國長老教會在台灣設教的日子),馬雅各醫生得到打狗海關馬威廉的好意,頂讓出在台南府城西門外所租的房屋(今仁愛街43 號, 稱為「看西街醫館」 ),他將租屋處的前面規劃為禮拜堂,

後面則闢為診間,替病人看病(此為新樓醫院前身)。由於馬雅各醫生的醫術高超,分文不取,嘉惠不少貧窮之病患,在口耳相傳之下,不到幾天,「紅毛仔醫生」的名號,便不脛而走,登門求診的人絡繹不絕,每天平均約有五十位病患就醫。無奈的是,馬雅各醫生的醫療傳道工作,因著當時的政治、民情、風俗的差異,以及中醫診所的生意大受影響,中醫師嫉妒之餘,乃到處造謠指稱:「紅毛仔醫生取人心肝、剜眼睛,以之作為製藥和鴉片的材料。」導致無知的百姓被誤導,心生不滿,群起醞釀攻擊馬雅各醫生一行人。此時,助理吳文水見情況不妙,急忙前往官府求助。由於氣氛緊張,清廷官員只好請他們儘速離開台南府城,以免事端擴大,引起動亂。馬雅各醫生只好結束短短二十四天的醫療傳道工作,退回到有英國領事館保護的旗后地區,伺機重新出發。

遷移到旗后 之後的 7 月中旬,馬雅各醫生在當地租了一間「三坎」(有三個樓層)店面的樓房,將樓下作為醫院與禮拜堂之用,樓上作為住家。 7 月 19 日 ,由杜嘉德牧師於此主持開設禮拜,繼續宣教醫療的事工。

9 月19 日 ,在台工作已近三個月的杜嘉德牧師返回廈門,此時,馬雅各醫生因同工的離開,感到相當的孤單,不幸的是,當地又傳出霍亂疫情,致使附近地區有多人死亡,導致他身心俱疲、灰心喪志,想打退堂鼓。幸好, 就在此時,馬雅各醫生在任職台灣府海關的友人必麒麟( W. A. Pickering )陪同下,前往位於台南府城東北方的新化、左鎮、岡林等地,平埔族的聚落,瞭解傳播福音的可行性。結果,馬雅各醫生發現,台灣的平埔族人生性單純,比起自負與保守的漢人,較容易接受福音,且因平埔族人的祖先曾與荷蘭人通婚過,對於外來的「紅毛番」較為友善,也深表歡迎,因此,他將傳揚福音的目標,轉向平埔族,才又燃起一線希望。足見,馬雅各醫生的福音之路,荊棘滿佈,坎坷不已,但他還是憑著信心,勇往直前。

二、應許與祝福

亞伯拉罕舉家搬遷,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又人生地不熟,一路走來,可謂困難重重,但亞伯拉罕依然深信蒙受呼召時,上帝對他所發出的應許與祝福所言:「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因著亞伯拉罕的信心與順服,上帝真的在亞伯拉罕及其後裔的身上,實現祂的諾言。同樣的,在馬雅各醫生的身上,我們也可看到,上帝對他及其後裔的應許與祝福。

雖馬雅各醫生在台南的醫療傳道事工一開始,便出師不利,使得宣教醫療的福音事工停滯不前,但上帝的應許與祝福依然不變。因著上帝的旨意,上帝為馬雅各醫生再開啟另一扇窗,也讓人看到上帝的應許與祝福。

1866 年,馬雅各醫生在旗后的宣教醫療果效逐漸出現,信主的人數已多達四十人。 1866 年 7 月 23 日 ,從廈門來台的宣教師甘為霖牧師( Rev. W. S. Swanson. D. D. )於 8 月 12 日 ,在旗后馬雅各醫生所租的禮拜堂,為陳齊、醫生助手陳清和、高長(高俊明牧師的祖父)及陳圍四人施行洗禮,同時舉行聖餐。這一天,堪稱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史上第一次的聖禮典。(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