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同路中的正道 — 李子和牧師

  • 李子和牧師

聖經:箴言二十二章5-6節

一、    引言
今天是壽山中會大專事工紀念主日,所以想要分享與「大專」相關的信息。不過,分享之前,先說一個笑話。有一天,媽媽開車帶小明出門…。因為最近很多人都關心教育會考,所以,小明的媽媽一邊開車,一邊也緊張地收看無線電視的新聞報導。那麼,看著報導中家長抗議的畫面,小明媽媽有感而發,轉頭對小明說「小明啊,你都不知道啊…,現在做人父母,真是不容易啊!」小明看著媽媽,輕聲地說「媽,你內向嫻熟…」媽媽聽了,有點不好意思,說「還好啦~關心孩子,本來就是為人父母應盡的…」還沒說完,小明大聲地說「老媽!你『逆向行駛』!快要撞到對向來車了啦!」

逆向行駛,很危險…。那麼,何謂逆向行駛?在台灣,以一條雙向的馬路來說,逆向行駛是沒有靠右邊走,而讓行走的方向變得不正確(not right)。也就是說,逆向行駛的危險,並不是因為車子開在另一條馬路而造成。事實上,逆向行駛的人與正常行駛的人都是走在「同一條馬路」,也就是題目中所謂的「同路」。同路上的人,可以走往正向,也可能會逆向。那麼,如果將馬路換為「生活環境」來看,則,在同樣一個生活環境之中,有些人可以正向地生活,有些人卻可能會偏離正途。如此的情形,讓人想問:同一條路或同一個生活環境中,為什麼有人會走得正向?有人卻會逆向?

對於逆向的原因,簡單來說,當然是因為偏離了正道,沒有走在當行的規範裡。以小明媽媽為例,是因為「偏離」車道,導致所謂的「逆向行駛」。因此,在同一條路上,走的是正向或逆向,取決於「走好」或「走偏」;不過,為什麼在同樣的一條路或環境,有些人會「走偏」?有些人卻可以一路「走好」?對於這樣的問題,本文想以「同路中的正道」為題來探討。而,在探討的首先,要從最近被多人討論的教育會考切入「同路/同一個環境」的議題;之後,再從聖經來思考「在同路上,如何持續行在正道中」;最後,配合大專事工的介紹,再提出本文的結語。

二、同路:台灣學子共同面對的環境
最近,新聞媒體中常提到教育會考與十二年國教的相關報導,對於教育單位實施這樣的政策,有些專家持正面的看法,有些學者則是提出負面的評價。不過,本文不是要探討十二年國教,也沒有足夠的專業來評斷該政策;因此,僅是從這個議題來思考「如何在既有的成長環境中,選擇正向的發展」;也就是說,無論教育政策是否正確,以目前來說,該政策已經實施了。那麼,既然是一個既成的事實,則,對於一般百姓而言,即便是不滿意其結果,即便是在其中感到權益受損,恐怕也難以即刻地改變現狀。因此,倒不如在反對或贊成的意見中,先開始思考並尋求「損失最小化」或「益處最大化」。

對此,腦筋動得快的生意人,如,橙果設計負責人蔣友柏,就在別人的危機中嗅到自己的商機;即,在某些人對政府的教育政策感到失望時,他提出了積極的想法與作法,趁機經營起「引導孩子創造力」的互動樂園。在6/25日,他接受華視新聞記者的訪問,以家長身份提到「我覺得現在因為自己小孩子在上課,被壓到都沒有想像力了,我覺得以後會沒有競爭力……」(華視新聞 「對台灣教育有點失望,小孩都被壓到沒想像力」http://news.cts.com.tw/nownews/life/201406/201406251449504.html)。

那麼,對於他的生意,本文沒有再去多作瞭解。不過,這位從小被送往美國留學的蔣家第四代,其言論卻讓人想起在美國遇到的一位小妹妹。那位小妹妹,約莫國小一年級的年紀,便跟著媽媽從中國移民美國。那麼,在美國人生地不熟,所以母女常去教會。而,在華人不多的當地,主日禮拜結束後,該教會信徒常熱情地提供豐盛的愛餐讓大家思鄉兼交誼。而,對那位小妹妹的印象深刻,正是因為她常常佔用餐桌畫圖或寫作業。

有一次,她的作業是替卡通圖案塗顏色;正巧,我坐在旁邊吃飯時,發現她把顏色都塗到外框之外。於是,我就告訴她「你可以從外框的邊邊,往內塗…,這樣,就不會塗出去了!」她的媽媽聽見了,便對我說「以前在中國上學(兒),她肯定是不會把顏色塗出去…」「可是,美國的老師鼓勵孩子照自己的想像力去塗鴉;因為,從來沒有人規定替卡通圖案著色,只能在將顏色塗在『框框』之內」。

將顏色塗在「框框之內」,或許,限制了孩子的想像力,也或許是一種被「標準答案」綑綁的學習方式;不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似乎是被台灣社會中許多人接受。之所以如此說,乃是因為前一陣子撰寫神碩論文,在過程中涉獵了一些中華文化史的資料;而,從那些資料中發現,與封建思想和帝王統治有關係的科舉考試制度,可能是導致台灣社會習慣被「標準答案」束縛的原因之一。甚至,古代封建思想所建立的科舉考試制度,到了現代,還可能以「升學主義」的模式繼續存在於台灣社會中。亦即,在升學主義影響下的考試制度,無論是從前的「聯考」,或是現在的「指考」或「教育會考」,都可能讓考上大學之前的學子,受限制於「考試制度的框框之內」。

從「考試」本身來看,名落孫山者與孫山之間,並不是差異很大的兩個「人」;但是,在「考試制度」中的兩個人,一位是「上榜」,另一位卻是「落榜」…。似乎,考試制度的框框,可以被利用來控制百姓。亦即,在帝王統治下的社會,統治階層可以藉著考試制度,把文官與武將排了「名次」;而,「名次」讓人為了不想名落孫山之後,便不計代價地互相競爭…。那麼,從「後現代」或「後殖民」的角度來看,那,或許是階級統治制訂的一種遊戲規則。即,統治階層利用科舉的遊戲規則,讓受統治者在生存遊戲中不多加思索地拼命;並且,在你死我活的淘汰機制之中,最後勝出者可能不自覺地成了統治階層的棋子,繼續壓榨著後繼的其他參與競爭者。對此,讓人想起社會學老師曾說的一個故事:

有一天,班傑明想要去買車。於是,他事先調查關於那輛車的資料如下:
1.所有零件加起來價值三千五;
2.組裝設備與場地價值三千五;
3.工人付出的技能價值三千五。

有了上述資料,小明認為那輛車的價值為一萬零五百美金;於是,小明對老闆提出要以一萬零五百元的價格成交。那麼,猜猜老闆會怎麼說?…老闆露出一口金牙,笑嘻嘻地請經裡端了一杯咖啡給小明,說「請坐,經理會幫你辦理交車的手續」。

老師說完故事後,問學生「為什麼老闆願意以一萬零五百現金成交?」學生們提出了一堆可能原因,可是,老師聽了,笑著說「因為那輛車本來就是那個價值,如果老闆要賣高一點的價格,小明可能就去別家買了!…」學生當中,有人便問「那,老闆怎能賺到錢?」老師說「那筆生意,經理收到一萬零五百元,其中七千,支付零件與設備相關費用」「之後,他付給工人五百,把三千交給老闆,然後…老闆將三千元與經理對分…」。

若是從這個帶有假設性的虛構故事看來,老闆與經理放進口袋裡的錢,是從工人付出的技能與勞力中賺來的。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為多數消費者除了喜歡貨比三家、避免以高於價值的價格去購物之外;同時,聰明的消費者,也不喜歡以低於價值的品質去購物。於是,在不能降低品質之前提中,某些老闆會選擇從勞工身上賺錢(賺得合理,是好老闆,賺得太過份,就成了剝削!…)。那麼,話說到此,老師又問「這樣的理論,在高中時有學過的請舉手?」結果,班上沒有人舉手。
老師接著問「為什麼高中以前不教這套理論?」「因為,只有高中畢業文憑的美國人,多數會成為替老闆賺錢的勞工;至於,那些高中畢業就創業成為老闆的極少數人,他們可能也不會透露這個道理給自己的工人知道…」老師看著那一群大學新鮮人們,笑著說「至於你們,也不會去對那些勞工們說這個理論」「因為,你們當中有許多人,之所以選擇進入大學,就是為了要當老闆或經理!!」

在資本主義的利益導向中,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競爭,恐怕是這個社會必須共同面對且難以避免的同路或同樣的環境。若是假想著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或許,在這條同路之中,統治者喜歡的是「被統治者服從於標準答案或八股思想」。因為,標準答案代表著某種不可挑戰的「威權」,所以,藉著設定不可挑戰的標準答案,統治階層便可以同時建立起「威權的結構」。

以考試制度來說,統治者可以在類似科舉的制度中,設定標準答案與遊戲規則,讓人們忘了思考人的價值,而急於奔命地在遊戲中過度重視排名或等級。於是,在有意或無意中,「分數」可能被看得比「學習」本身還要重要;甚至,學習的內容,若是在考試分數範圍以外,也可能會相對地被忽視。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關乎個人與群體價值之「做人的道理」,可能也會隨之被摒除於「學習」之外。可能被忽略的做人之道理,對基督徒來說,是關乎「上帝賜給人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因此,不重視做人的道理之基督徒,可能意味著對信仰與生命存在意義的輕視。如此的輕視,回到小明媽媽的故事來說,就可能造成在人生路途中逆向行駛而偏離正道。對此,以下要進入聖經,來思考同路中的「正道」。

三、    先從聖經中學做人,再從課本中學做事
可能是「背金句」的關係,箴言22:6是許多人都熟悉的經文;不過,也可能是「背金句」的關係,有些人忽略了第六節與第五節之間的關係。從希伯來文版聖經看來,在V5&V6中都出現了一個字「deh’-rek」;而,按照TWOT的解釋,{deh’-rek}是指「道路、旅程、方向、習慣、方法、人生的過程、道德的行為與品格…」。或許,因為該字有許多解釋,因此,在不同版本聖經,對該字有不同的翻譯(v5與v6中,新標點和合本將該字分別翻譯為「路」&「道」;現代中文譯本在v5中沒有照字面翻譯出那個字,在v6則是翻譯為「正路」;台語聖經則分別將之翻譯為「路」&「法」)。不過,無論對該字的翻譯為何,從原文看來,或許可以說,分別出現於第五、六節中的{deh’-rek},可能是指同一個{deh’-rek}(這也是題目訂為「同路」的原因之一);亦即,有惡人網羅與荊棘的路,與被教養的孩童所要走的路,可能是同一條路或同一個環境。
若是將聖經中的「同路/同環境」放置在現代處境來看,則,目前的台灣社會中,許多人共同面對的是失業率逐年升高的環境;所以,對多數人而言,此時的「同路」,可能是「不想失業而彼此競爭」。這一條路上,當然有許多的無奈與必須面對的現實,不過,在難以改變的現實中,更要注意「先學做人,再學做事」。畢竟,懂得做人的道理,卻不懂做事的方法,大概只讓自己受損;可是,如果不懂做人的道理,成了所謂的壞人,則,其做事的能力愈是強,愈是對身邊的人造成傷害!
其實,在考試制度的同路上,無論接受或不接受,基督徒與多數人一樣,都被迫加入生存競爭的遊戲當中。不過,即便是在同一條生存競爭的路上,也當要注意在學習技能專業的同時,兼顧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以及對信仰造就的看重。正如美國芝加哥大學前校長赫欽斯(R. M. Hutchins)所說:「教育不是為了訓練專業,而是為了培養公民。」(《十二年國教》朱敬一:為什麼應該實施12年國教?2009-08 親子天下雜誌7期)。其實,高等教育的目的,原本不是應該要培養人們去思考,去提升自我與全體生命的價值嗎?可是,在考試制度的環境中,學校教育儼然是愈來愈以訓練專業人才為首要任務。那麼,在有限的學習環境與時間中,似乎,要學習「做人的智慧」,必須要自求多福。
對此,台灣有句俗諺「子若是憨,爸就苦了」;這句話,若是從正面來說,便成了箴言23章中所說的「孩子若是有智慧,父母就歡喜快樂…」。的確,為人父母者,若能讓孩子習得做人的智慧,便能歡喜快樂。不過,為人父母者,如何能讓孩子學習做人的智慧?…答案不難,就是如箴言22:6所說的,要「教導」!而,說到「教導」,正是大專事工的主要任務。事實上,若是將大專生看為被牧養的羊群,則,大專事工是在「放羊吃草之前」,先『教導』羊愛吃草且懂得分辨好草!

四、結論:大專事工的任務-陪伴與培養羊兒吃草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高雄區的大專事工(TKL:高雄大專聯合事工),乃是延續地方教會主日學與青少年的信仰教育;也就是,當地方教會的青少年進入大學之後,在接續要進入社會染缸之前的過渡期,大專團契的牧者與義工輔導們,會陪伴與培養他們愛讀聖經、會讀聖經、且要實踐聖經的真理…,亦即,讓他們學會「分辨好牧人的聲音」、「聽隨好牧人的教導」。
為人父母者,或許都有如此的體驗,即,隨著孩子的年齡成長,其所接觸的環境愈來愈複雜。比方說,幼稚園時,父母大概比較不會擔心孩子被壞朋友帶壞或染上惡習,因為當時的壞朋友,頂多也只是讓孩子染上愛吃糖的壞習慣…。可是,當孩子進了國中或高中之後,有些家長卻會更加地擔心;而,一旦當孩子要進入大學,可能會離家住宿時,或許,家長的擔心程度就更加嚴重了。對此,猶記得國中時的英文老師曾說「人生有幾何?何必苦苦學幾何?」「你們現在唸書念得那麼辛苦,為的是什麼?其實,就是為了進大學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或許,那位英文老師是在開玩笑,不過,在當時,似乎很多人真的都認為「大學以前,拼命讀書,上了大學就快活了!」
現在,要進入大學的門檻降低許多,似乎,從前「由你玩四年」的玩笑話,更加可能地發生在大學生活中,因此,孩子進入大學,要偏離正道的機會也愈來愈大。對此,大專事工的任務,便是注重陪伴與培養,即,訓練青年咀嚼聖經真理,在進入社會之前有良好的信仰造就。如果以聖經故事來說,大專事工的牧者,就像是帶領以色列人進迦南地之前的摩西,不厭其煩地吩咐學生「免得他們教導你們學習一切可憎惡的事,就是他們向自己神所行的,以致你們得罪耶和華─你們的 神」(申20:18)。
在過度重視八股學識的升學主義中,生活常識與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可能被忽略,因此,大專事工要為教會青年進入社會之後的「放羊吃草」做預備,而,這預備的主要工作就是「陪伴且培養青年認識聖經真理」。大專事工,顯然不是課業補習班,因此,讓孩子進入大專團契,成績不會因此而進步(反之,也不會因為一個禮拜花幾個小時聚會而讓成績退步)。大專事工,教導的是做人的道理,更嚴格來說,是做基督徒的道理。那麼,對於大專事工所預備的教導,為人父母者該如何支持?

關心、代禱與奉獻,自然是很好的支持行動;不過,除此之外,期盼為人父母者也可以將自己的孩子「奉獻」在正道之上。其實,箴言22:6的「教導{khaw-nak’}」,在原文除了有「訓練」的意思,也可以翻譯為「奉獻」(BDB335,在聖經中,該字常翻譯為「奉獻」,如:申命記20:5,王上8:63,代下7:5)。那麼,若是從「奉獻」的角度來看,則,當父母將孩子託負給大專牧者時,便讓孩子能在團契中接受教導與訓練;即,讓孩子在進入社會職場之前,更多機會學習且明白聖經的真理,在大學生活中,不是由你玩四年,而是更加能夠明白信仰課題與生命意義。如此,則能期待他們在進入社會之後,不至於逆向行駛,而能將基督教信仰見證在生活當中,倚靠上帝走在同路中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