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剛好就好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箴言三十章 7-9節

前言:

前幾天,我讀到一篇名為<一張罰單>的文章,是一位到德國出差的人所寫。作者敘述,當他和同事抵達德國漢堡市之後,駐地的同事特別為他們接風洗塵,以表歡迎之意。當大夥走進餐館時,裡面顯得非常冷清,只有少數幾個人在裡面用餐,而且所點的料理,也都相當簡單。作者注意到,有幾位 白人老 太太圍繞在一個餐桌旁,悠閒地用餐,每道菜上桌後,服務生很快的幫她們分配好,不一會兒功夫,就被她們吃光光。

此時,駐地的同事看到大家飢餓的樣子,就多點了些菜。由於餐館客人不多,上菜速度很快,桌面很快被碟碗所堆滿。用完餐之後,桌上尚有三分之一的菜沒有吃完。當大夥飽餐一頓,快樂的走出餐廳大門時,餐館裡有人叫住他們,原來就是那幾個 白人老 太太,她們和飯店老闆不知說些什麼,只知,好像是針對他們而來。

看到同事全都圍過來時,老太太改口說英文,她說:「你們剩的菜太多,太浪費了。」聽到老太太的話,大家都覺得好笑,認為老太太愛管閒事!此時,有位同事忍不住的站出來反駁說:「我們花錢吃飯買單,剩多少, 關妳老 太太什麼事?」老太太聽到這番話之後,氣急敗壞的掏出手機,撥打電話。

不到一會兒的時間,一位穿制服的人隨即開車趕來,稱是社會保障機構的工作人員。問完情況後,這位工作人員居然拿出罰單,開出五十馬克的罰款。駐地的同事只好乖乖的繳罰款,並一再的說:「對不起!」這位工作人員收下馬克,鄭重地對在場的所有人說:「需要吃多少,就點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有很多人還缺少資源,你們不能夠,也沒有理由浪費!」

聽完這番話,大家無言以對,全都紅了臉。作者藉此自我反思:「我們是個資源不是很豐富的國家,而且人口眾多,平時請客吃飯,剩下的總是很多,主人怕客人吃不好丟面子,擔心被客人看成小氣鬼,就點很多的菜,反正都有剩,你不會怪我不大方吧。我們真的需要改變我們的一些習慣了,並且還要樹立『大社會』的意識,再也不能『窮大方』了。」

那天,駐地的同事把罰單複印後,給了每人一張作為紀念,所有的同事也都願意接受,並決心保存著。還有人主張,回去之後,會再複印一些送給別人,自己的一張就貼在家裡的牆壁上,以便隨時提醒自己。

一 .過與不及-中庸之道

箴言三十章 7-9節記載:「我求你兩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賜給我: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神的名。」這段經文是亞古珥所輯錄的箴言,亞古珥是雅基的兒子,瑪撒的孫子,他們雖非以色列人,但據聖經歷史典籍的查考,瑪撒是以實瑪利的十二位族長之一(創世記二十五章14節),依推斷,其祖籍乃位於阿拉伯北部,被稱為「智慧之區」的地方。因此,亞古珥頗有智慧,輯錄了箴言三十章勸勉世人思考人生。

亞古珥在本段經文所強調的中心信息,不外乎「過與不及」的信仰哲理,他求上帝讓他勿過之,也不要不及之,否則人性的軟弱必因過之或不及之而離開上帝,陷入罪惡的羅網。這和古代中國儒家所論及「中庸之道」之應世主張中所強調的:「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不可長時間違棄仁道,君子苟若違仁,必遭顛沛流離之困境,君子堅守仁道,不可須臾或離, 君子行仁 道,自無畏艱難之環境。)以及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雖處富貴,亦不驕傲使壞,雖處貧賤,亦不能改變他的節操,地位不能惑亂其心志,武力不能使人格屈服)不謀而合,同樣都是在告訴世人,「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處在富貴的地位就按富貴者的情況行事,處在貧賤的情況就貧賤的情況行事,處在患難的境地就按患難中的情況行事。 )

人生的際遇千變萬化,若非透過信仰和上帝建立關係,人很容易隨風搖擺,在考驗中失敗,只要有「信」、有「望」、有「愛」,必定會有相當的信仰表現。

依歷史考究,《中庸》學說的起源有好幾種說法,有學者說是漢代,有學者說是南北朝時代;然亞古珥的「箴言」乃成書於主前 700年左右,而「中庸」一詞則首見於《論語》雍也篇:「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其時約於主前500年左右。相較之下,亞古珥的「中庸」之說,應比論語的「中庸」學說來得早,然無論如何,若我們能從聖經的訓示,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獲得幫助,同樣都有助於基督徒的信仰實踐。

自從臺灣經濟起飛,政治開放,步入已開發國家後,人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升,跨國公司來台攻佔市場,開架式的大型超級市場到處可見,加上業者對於行銷手法的推陳出新,平面廣告幾乎天天隨著報紙夾送客戶,甚至僱請工讀生到處分發,藉以「引誘+刺激」人的消費慾望,導致人們的價值取向,幾乎朝著物質化邁進,使得貪求無厭的高亢情緒「與日俱增」。

再者,由於塑膠貨幣和電腦資訊的發達,信用卡使用量大增,不必出門,只要利用電腦便可上網購物。原本逛街瀏覽才會勾起購物慾望的心情,隨著大眾傳播媒體的廣告,在家裏就很容易被挑起購買的衝動,致使不滿足的心靈更加「飢渴」,價值觀亦隨之起了相當複雜的化學變化,其副作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就跟著「發酵」。許多家中用不著的東西,在慾望的作祟下,照樣購買,使得「家裡」和「心裏」堆積著許多用不著的「垃圾」。

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曾自喻:「我只有最簡單之慾望,故此,我最接近上帝,也最為快樂。」耶穌基督亦以:「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馬太福音八章 20節)藉以勉勵世人勿過於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只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就一切的東西都要加給我們。(參見馬太福音六章25-34節)

人活在世界上,都會充滿許多期待和夢想,假如夢想成真,其所得到和擁有的,與自己的身份、經濟狀況和所需要的不成正比時,這些超出的擁有,將會成為心靈的累贅。換言之,人所擁有的,若過度超出所需要的,心靈必定會因突如其來的「東西」佔滿原本就已相當狹隘的空間,而成為沈重的負擔。誠如有一中過樂透獎金上億元美金的美國人,拿到獎金後,便盡情的「揮霍」,兩年後,新聞記者問其生活近況時,他卻耐人尋味的回答:「中獎給我的快樂是短暫的,事後的心理負擔絕非外人所能體會,我寧願重回以前的日子,享受那安貧樂道的生活,但相當困難。」

記得在玉山神學院教書的兩年間,每逢寒暑假皆有老師回僑居地或出國進修,由於當時自己正忙著寫神學博士論文,全天候皆待在學校宿舍撰寫,因此常會受託幫忙出國的老師看管車子,同時保管一些貴重的私人物品。一年暑假,兩位開福特和一位開賓士汽車的老師同時出國,三人皆將汽車交由我看管,其中開賓士車的音樂系老師出國前,特別吩咐我:「胡牧師,在我出國的三個月當中,拜託您每三天幫我發動一次車子,每隔十天把車子開上路透透氣,以免車子生銹。」為能忠人所託,一切皆聽命照辦。

一天,為能過足開好車的「癮」,乃大膽開著那輛受託保管的賓士車,載著妻女到花蓮市吃晚餐,一路上的確享受高級車所帶來的舒適和快感。無奈進到餐廳用餐之後,卻開始擔心停在路旁的賓士車會被偷,心想,若不幸失竊,如何向同事交代?即使賣掉所有家當又怎能賠得起?心中實在忐忑不安!為了看緊車子,每隔幾分鐘便起身往外看看賓士車是否「健在」?原本一頓美好的晚餐,卻被一部賓士車搞得食不知味、難以下嚥,心想,真後悔開它出門。好不容易吃完飯坐上了車子,原本還打算要上街購物,但為了保住車子,只好打消念頭,直接將車子開回學校。回到學校,心中才如釋重負,坦蕩起來。有鑑於此,往後兩個多月的日子裡,寧可開自己的老爺車,再也不敢開賓士車上路,以免被小偷光顧。

普世教協( The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早在主後 1975年9月23日 - 10月10日 在非洲肯亞首都奈洛比( Nairobi)召開第五次普世通常年會時,就已發出:「富有的人應該過得簡樸些,好讓窮人能簡單的活下去。」(The rich must live more simple, so the poor may simple live)之宣告,勸勉「富人勿過之,使得窮人不及之」,來實踐出「反璞歸真」的信仰,這樣的呼籲,正給予了我們「過與不及-中庸之道」的指標。

二 .無欲則剛-剛好就好

當臺灣經濟發達,人民生活水準逐漸提高後,台灣人的心靈在物質主義至上的價值取向中,隨著廣告花招的百出,促銷手段的不斷翻新,加上臺灣馬路兩旁的「廣告看版」眾多,一天二十四小時無不對著行人廣告,這些景象,幾乎時刻「刺激」我們的消費意識。更甚者,有線電視廣告台無所不用其極的推銷術,其精湛的口舌,讓人看了幾乎會產生「不買將終身遺憾」的感覺,使得「人心無窮」的慾望更加受之「引誘」,導致人永不飽足的心「飢渴」難耐。端此,人們每每見到動人的廣告時,便不分青紅皂白的買回一大堆東西,結果,所購回的產品,經常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廢物」,這些歷史幾乎天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斷重演。臺灣有句俗諺:「俗物吃破家」,其意正提醒我們,人常因誤信廣告之詞、貪小便宜、聽從推銷人員的三寸不爛之舌和三姑六婆之言,買了許多無用的東西,不但形成一種浪費,進而侵蝕老本,還會導致破產。

在美國讀書時,有位從臺灣赴美進修,專門研究基礎醫學的醫師曾向我提起:在臺灣時,太太常聽信菜市場的歐巴桑和擺地攤的賣藥郎中的話,卻聽不進已當醫師近二十年的先生之勸告,每次上傳統市場買菜,常買回一堆製造日期、內容成份標示不清的健康食品,只要有商人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向她推銷,就會忍不住買回家中根本用不著的東西,有時還為買回來路不明的「特效藥品」而沾沾自喜,讓他啼笑皆非,直呼「先生的話不信,卻相信那些郎中的話,我這個專門研究內分泌醫學的醫生簡直是當假的!」事實上,問題不在於太太不信先生的話,其癥結乃出於太太對於物質慾望的過度「飢渴」所出現的相對結果。 幸好 先生當醫生,收入還可以,否則真會如同臺灣諺語所言:「俗物吃破家」。

古云:「鳥飛於上,其慾在下,故死於網」、「魚潛在下,其慾在上,故死於網」。跨越十九、二十世紀的英國著名劇作家,曾以《聖女貞德》一劇奪得 192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永為後世劇壇典範的蕭伯納(George Bernard,Shaw.1856-1950),在其成名之後亦深刻的體認到,人生有兩種悲劇,一是「慾望難逐」,另一是「慾念得逐」。蕭伯納認為,想得卻得不到的「慾望」,以及得著之後又不滿足的無窮「慾念」,乃人生的兩大悲劇。

結語:

「夠用就好」、「剛好就好」和「知足常樂」的心,乃是掃除心靈「垃圾」,使心中「無欲則剛」的重要利器。誠如箴言三十章 7-9節所載:「我求你兩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賜給我: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神的名。」此一經文已經提供我們勿過度被物質慾望所侵蝕,應當藉著信仰走在「中庸之道」的路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