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使父母子女都快樂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箴言二十三章22-25節;歌羅西書三章20-21節

引言︰

今天所讀的箴言二十三章22-25節與歌羅西書三章20-21節,常被用來作為分享和親子、孝道有關的信息之主題經文。然而在松大授證禮拜時,會選擇這兩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經文作為分享,乃不久前,有松大學員的子女特地來訪,言談間,除了對德生教會提供美好的場所與師資,讓家人在此就讀表示感謝之外,亦藉由談話提出寶貴的建言,期待教會聘請講師前來分享時,能給予長者新的觀念,改變傳統的舊思維,以便能跟得上時代。若可以的話,也能教導長者體諒與瞭解兒女的想法和感受,好讓父母和子女都快樂。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談話後,我答應會盡力而為,並致力於講師的邀請,好讓長輩們能藉由專家的分享,跟得上時代,同時體諒晚輩的心意和思維,不要我執、我故,導致親子關係不佳。

當然,我也這樣回應來訪者說:只憑幾個鐘頭的演講,就要使得長輩完全改變,實非易事。相形之下,身為晚輩者,也當瞭解,長輩在聽完演講後,往往會因年紀大,出現不同的解讀,或因健忘,而斷章取義,導致誤會。還有,當父母的腦力、體力逐漸衰退,甚至病痛纏身時,有時,其想法、言語和行為,並非我們所能掌握的,父母和子女還是得相互瞭解、體諒與配合,若無法溝通,得尋求協助,才能使父母和子女都快樂。

一、老,不休的好所在德生松大

1998年中旬,初到德生教會服事時,內心難免惶恐,因所有的長老年紀都比我大,加上自己未曾有過在都市教會服事的經驗,要在德生帶領這些「老長老」推展福音事工,實非易事。為此,剛到德生牧會時,我經常向長者請益,並安排家庭探訪,一方面可以認識會友,另一方面,可瞭解教會所需,以便進行整體事工的規劃。經過一段時間的探訪和瞭解後,我發現,長者們除了週五到教會參加松年團契,還有週日到教會參與主日禮拜才會踏出家門外,幾乎大部份的時間都待在家裡。

得知長者的情形後,開始著手規劃德生教會的事工藍圖時,乃強烈的意識到,有關松年這一個區塊,實有必要成立松年大學,以便能激發長者走出家門,透過學習來增廣見聞。畢竟,人是群聚的動物,若教會能提供長者群聚的場所,好讓他們有「所在」可以聚集,日子應該會過得充實與快活一些。基於此,德生教會才會從2002年起,開辦松年大學。

時間過得真快,迄今,德生教會松大已經走過16年的歷史。在這16年的過程中,已有超過上千人次的學員在這裡就讀過,其中,還有一位學員在此連續讀了16年,當然,讀超過15年者,亦大有人在。這16年來,在德生松大的學習中,的確展現了松大校歌歌詞的理想。歌詞如下:

1.松年學員如做伙,運動歌舞各項會,男女同學為健康,鬧熱滾滾如孩童,研讀聖經識真理,專家名師傳新知,鼓勵疼人疼社會,幫助別人人人會。
2.各科名醫教保健,咱的身軀愈康健,語言書畫靠勤練,年歲較多莫想倦,松年大學攏來讀,謙卑學習不休學,充實人生兼奉事,歡喜感謝讚美主。

在此,除了要感謝松大的校長鄭信美長老,以及所有松大的同工們,無怨無悔的付出外,也要對秉持「老,不休」精神的長輩願意走出家門,到教會參加松大的課程,深表敬佩!在這裡,相信大家不但找到許多新朋友,也聽到諸多名師精闢的演講,並學習到不少才藝和新知,同時體驗到基督教信仰的美妙,亦從學習中展現出迦勒的老當益壯,以及約書亞的信心。

2017年,我曾以〈老,不休〉為題,在松大授證禮拜時談到:「英文的『畢業典禮』稱為Commencement,其意並非『結束』,而是『開始』。意即:『畢業不是追求學問的終點線,而是終生學習的起跑點。』」再者,我還分享了2016年上旬,到英國劍橋擔任訪問學者時,所看到的一句名言:「學習如何學習,思考如何思考。」(To learn how to learn, to think how to think)會藉此再次提出分享之因,乃處在資訊社會,知識爆炸的二十一世紀,今天的知識,很快就會成為明天的常識,無論年紀多寡,得不停地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

雖然今天有35位松大學員即將畢業,領到學士與博碩班的畢業證書,然值得注意的是,畢業不是終點,而是終生學習的起跑點。基於此,期盼畢業生畢業之後,能繼續學習。當然,除了松大的學生之外,也期待所有人都能秉持終生學習的精神,經常快樂的學習,猶如古代中國的儒家哲人孔子所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為:經常學習,豈不令人喜悅?)

為使父母子女都快樂,但願長者能透過在德生松大的學習與薰陶,效法聖經中「老,不休」的迦勒之精神:「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約書亞記十四章11節)同時學習摩西接班人約書亞的信心:「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約書亞記二十四章15節b)

二、思維轉換,父母子女都快樂

2018年端午節過後,在新聞報導中,看到一位罹患阿滋海默症的69歲母親,在自家門口被37歲的兒子掐脖、掌摑與怒罵,由於聲音過大,驚動鄰居,整個過程被目擊者拍下,向警察局報案。警方到場瞭解後得知,母親因病情日漸嚴重,常忘東忘西,還經常漏尿,又不洗澡,兒子歷經三年多疲於奔命的照顧,在控制不了情緒的情況下,才會怒罵並出手掌摑母親的嚴重家暴。據鄰居所述,類似的情況經常發生。經警察檢視後,母親並沒有明顯的外傷。雖母親不願提告,但警方還是得依規定,通報家暴中心,由社工介入處理。看到這則新聞,頗令人心酸!

當然,為照顧身體狀況不佳的母親,導致兒子精疲力盡、難以招架,而出現情緒失控的暴力行為,令人無法接受,但對照顧母親而身心俱疲的兒子之處境,也讓人感到相當的無奈!會感到無奈,乃我們不是當事者,實沒有立場提出批判。坦而言之,不要說父母親生病,就連父母親身體健壯,只是觀念和子女相左時,親子之間難免也會因口角而氣到冒煙,更何況照顧失智母親長達三年多的兒子!

談到這裡,使我想起,2018年農曆除夕晚上,回老家參與家庭禮拜時,雙雙高齡85歲的家父與家母告訴子孫說:「你們要感謝上帝,阿公和阿嬤每一個月都為你們賺六萬元。」聽到這句話,大家都一頭霧水,因家父與家母只有政府所發放的老農年金,兩人總計也只不過一萬多元而已,何來六萬元?經家父的說明,這才知道,家父和家母倆人的身體狀況都還不錯,不但生活能夠自理,家母還在後院種菜,分送給鄰居一起享用,家父則幾乎天天騎機車到離家約三公里外的鎮上找朋友聊天,禮拜天更可騎機車載著家母到教會做禮拜,當然就不必花六萬塊錢請外傭照顧。聽完「賺六萬塊錢」的原因後,子孫全都會心一笑。雖是如此,身為子孫者,也會擔心安全問題,而力勸他們搭計程車,然家父總是認為自己身體還可以,而寧願將搭計程車的費用省下來。

雖家父與家母身體仍硬朗,並不需要兒孫在旁陪伴與照顧,但有時,仍有其執著的一面,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難免會頂嘴。為此,個性較為強勢的家母,常會鄭重的表示:「無論觀念的差異如何,讓父母歡喜就好!」聽到家母的話,只能選擇敬而遠之,不再溝通,以免「歹面相看」。不過,說得也是,「只要讓父母親歡喜就好!」畢竟,父母親皆已上了年紀,不必勞煩子孫照顧,就是子孫的福氣,身為子孫者,還有什麼可以計較的?

箴言二十三章22-25節記載:「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你當買真理;就是智慧、訓誨,和聰明也都不可賣。義人的父親必大得快樂;人生智慧的兒子,必因他歡喜。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可知,親子問題,並非現在才有,早在數千年前,甚至上帝創造人類以來,就已存在,聖經中的智慧人才會提出這樣的訓勉。

值得注意的是,保羅在致歌羅西教會的書信中,特別提醒當地的信徒說:「你們作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歌羅西書三章20-21節)保羅在勸勉身為兒女得聽從父母之後,立即話鋒一轉,要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其因,乃在羅馬帝國時代,羅馬人訂有「父權律例」,即子女的所有權利全由父親操縱。在當時父系社會的絕對權威背景下,保羅才會下筆為文,吩咐作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於此同時,也囑咐父親「不要惹兒女的氣」(意為,勿用不當的言行惹動兒女,使其進入憤怒狀態,以致於在他們心中產生持久性的怨恨。)這樣的囑咐,在當時,可謂是深具革命性的新觀念。足見,要達「父母子女都快樂」的目標,父母與子女的思維與言行都必須調整,否則,親子間的問題實無法解決。

如引言所述,當松大長者的孩子前來拜訪,並提出建言之後不久,我收到一篇家兄在家人的Line群組所傳,名為《當我要去養老院的時候》之文章。該文是由一位即將離開住了數十年的家,準備到養老院度過晚年的長者所寫。讀完之後,內心深刻的感受到,當自己的年紀越來越大時,也得學習作者的思維,跟著時代的變化而轉換,才能使父母子女都快樂。由於文章具參考價值,藉此提出分享。其文如下:

我要去養老院了!非不得已,我是不會去養老院的。但是當生活開始不再能完全自理,而兒女又工作忙碌還要照顧孫子,無暇顧及你時,這似乎成了我唯一的出路。我要準備搬家了,搬到養老院去!

    養老院條件不錯:乾淨的單人房間,配有簡單實用的電器;各種娛樂設施齊全;飯菜還算可口;服務也很周到;環境也很優美。就是價格不菲。我的退休金肯定無以支撐。但是我有自己的住房,將它賣掉,有了幾百萬,錢就不是問題了。我養老花不了,不久的將來剩下的就作為遺產,留給兒子。兒子很理解:你的財產應該您享用,不要考慮我們。剩下的就是我要考慮做去養老院的準備了。

    俗話說:破家值萬貫,指的是東西多。過日子針頭線腦什麼也少不了。箱子、櫃子、抽屜都裝滿了各種日常用品。四季的衣服,四季的床上用品,堆積如山;我曾對紅木感興趣,桌子、椅子、櫃子,全套的紅木家具;我喜歡收藏,郵票集了一大堆;紫砂壺也集了百十來把;還有許多珍藏的小件物品,什麼翠、和田玉、核桃,黃金、白銀等小把件、掛件,還有二條小黃魚;特別是書,整個一面牆的書櫃,裝的滿滿的;好酒什麼茅台、五糧液,洋酒,也存了幾十瓶;還有全套的家用電器;作飯的各種器具,鍋碗瓢盆,柴米油鹽、各種調料,再把個廚房也塞的滿滿的;還有積攢的幾十本相冊……。

    看著滿滿的一屋子東西,我發愁了!養老院只有一間屋子、一個櫃子、一張桌子、一張床、一張沙發椅、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機、一台電視機、一個電磁爐、一個微波爐。根本沒有存放我這些平生積攢財富的地方。在這一瞬間,我忽然覺得,我的這些所謂財富都是多餘的,它們並不屬於我!我只不過是看一看、玩一玩、用一用,它們實際上只屬於這個世界,輪番降臨的生命,都只是看客。

    故宮是誰的,皇帝認為是朕的,但是今天,它是人民的,是社會的。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比爾.蓋茨要把自己身後的財產全部捐獻;為什麼馬未都(中國收藏家、古董鑑賞家、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宣布要把他博物館的全部藏品全部捐獻……。那是因為他們明白:這一切原本就不是他們的,他們不過是看一看、玩一玩、用一用,生帶不來,死帶不去,倒不如沽名釣譽,落得個積善行德。多麼明智!

    我的這一屋子東西,真想捐獻,但是拿不出手。要處理現在成了個難題。子孫能接受的寥寥無幾。我能想像:當兒孫面對我的這些苦心積纍的寶貝時會是怎樣的情景:衣服被褥全部扔掉;幾十本我覺得珍貴的照片會全部毀;書被當廢品賣掉;收集的藏品不感興趣會處理掉;紅木家具不實用,會賤價賣掉……。

    正如紅樓的結尾: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真乾淨!我面對著如山的服裝只揀了幾件愛穿的;廚房用品只留了一套鍋碗瓢盆;書挑了幾本還值得看的;紫砂壺挑了一把喝茶的;再帶上身份證、老年證、醫療卡、戶口本,當然還有銀行卡,足夠了!這就是我的全部家當!我走了,把這個家還給這個世界。是啊!人生只能睡一張床,住一間房,再多的都是看著玩的!

資料來源:《中華社區報刊聯合新聞網》http://www.cpfcnews.tw/index.php/opinion/22213-2018-06-14-14-19-25

對於年老之後,住到安養院的觀念,大多數仍停留在過去固有的傳統想法,即,年老之後,會被送到安養院生活的人,不是孩子不孝,就是孤苦無依,沒人要,才會被「趕出家門」,到安養院過活。其實,這樣的思維並不一定符合現代社會,若能如文章的作者所述:「當生活開始不再能完全自理,而兒女又工作忙碌還要照顧孫子,無暇顧及你時,這似乎成了我唯一的出路。我要準備搬家了,搬到養老院去!」這樣的思維,值得參酌。

當然,若子女方便照顧,還是得盡孝道,陪伴父母親走完人生的道路,好讓子孫能夠效法,將孝道的美德永遠傳承下去,才是最完美的。

結語:

最後,必須藉此再次向大家推薦,若要「老,不休」,德生教會的松年大學,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在這裡,不但可以學習到許多新知,還是轉換思維非常好的學校,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因在這裡,可以藉由信仰,找到「使父母子女都快樂」的方法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