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作好管家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創世記二章 15-17 節;路加福音十二章 41-48 節

前言:

今天是 2008 年 9 月 21 日禮拜天 ,也是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的九週年。回想起 1999 年 9 月 21 日 凌晨 1 時 47 分, 台灣 發生芮氏規模 7.3 的 921 大地震(又稱集集大地震),在長達 102 秒劇烈搖晃的主震中,以及多次的強烈餘震裡,總共造成 2434 人死亡、 54 人失蹤、 11306 人受傷、近 11 萬戶房屋全倒或半倒,至今,仍讓人餘悸猶存。由於死傷慘重,創下空前的紀錄。所以, 九二一 大地震被世人稱為是二十世紀末期,台灣傷亡損失最為嚴重的天災。

一、從九二一到辛樂克颱風

台灣位處地球板塊移動頻繁的地帶,本就經常發生地震,但由於 九二一 的地震實在太過強烈,使得台灣的地層結構和地質大受影響。近幾年來,每逢颱風來襲,或是大雨出現時,山坡地區就會出現土石流,帶來嚴重的災害,使得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相當大的威脅。當然,會形成可怕的災害,除了天災之外,人禍也是一大因素。因有不肖的政府官員和商人,為了本身的利益,不顧後代的子孫,官商勾結,盜採砂石,使得河川改道、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最為明顯的例子,莫過於 政府八年八百億的治水工程,被檢方查出經濟部常務次長和包商涉及貪瀆圖利,被法院裁定羈押禁見;同案的第二河川局局長、自來水公司副總經理和包商顧問等,也都因為涉入弊案,被檢察官諭令交保候傳。

2008 年中秋節前夕,被稱為怪颱的辛樂克颱風,多次進出台灣,在台灣上空徘徊許久,一天之內,就降下超過一千多公釐的豪雨,使得多座橋樑斷裂、道路中斷,多部行經斷裂橋樑的車輛,連人帶車,被沒入滾滾洪流中,慘遭滅頂。就連隧道也受不了土石流的擠壓而崩塌,使得多部汽機車,通過隧道時,被山上傾瀉而下的土石流壓個正著,命喪土石堆當中。看到罹難者的家屬傷心欲絕,還有失蹤者的家屬大聲哭喊著親人名字時,真是讓人感到鼻酸。

此外,南投廬山風景區有多家溫泉旅館,也被暴漲的溪水和從山坡上沖刷而下的土石流沖倒,在此打拼數十年的旅館業者,一夕之間,所有的財產全部化為烏有。廬山地區有數十家溫泉旅館,竟然只有少數幾家合法,其他都是違建,讓人看了,更加相信,天災的背後,還是有人禍的因素存在。

因著 九二一 大地震和辛樂克颱風所帶來的災害,不由得讓人想起 美國生態保育之父李奧波( Aldo Leopold,1887-1948 ),早在二次大戰之前的 1930 年代,目睹美國在經濟掛帥的情況下,以經濟主導國家政策,濫用土地,導致生態的災變,因而提出「土地倫理」( Land Ethic )的主張,提醒美國政府和人民:「對於『土地倫理』的演進最嚴重的障礙就是:對我們整個教育制度和經濟制度完全與土地意識背道而馳。除非我們對於長久以來缺乏生態考量的文化能夠作出徹底的檢討和改變,否則,『土地倫理』就不可能被社會所接受。」同時提出警告:「為了文化的傳承和歷史的延續,我們必須維護土地健康運作的機能,否則,國家的未來將被沖刷到海裡!」

縱使李奧波對於美國政府的大聲疾呼,連世界各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學家,也投入「土地倫理」的研究,並參與具體的行動,但人們依然我行我素,如上帝預知百姓會不聽祂的警告,故以反面的話形容以賽亞的使命所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我就說:「主啊,這到幾時為止呢?」他說:「直到城邑荒涼,無人居住,房屋空閒無人,地土極其荒涼。並且耶和華將人遷到遠方,在這境內撇下的地土很多。境內剩下的人若還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滅;像栗樹、橡樹雖被砍伐,樹墩子卻仍存留,這聖潔的種類在國中也是如此。」(以賽亞書六章 9-13 節)雖然,以賽亞受差遣之後,把上帝的話誠懇地告誡和教導百姓,但他們依然不聽,最終,審判必將臨到。

以賽亞雖把上帝的話誠懇地告誡和教導百姓,但百姓卻心蒙脂 油, 悟性遲鈍,不聽上帝的話,而使得上帝預言,其嚴厲的審判將會臨 到,甚至連 十分之一也不存留。儘管這樣,上帝仍要以賽亞繼續作「無果效的宣講」,直至猶大受罰,荒涼之日為止。由此顯示出,以色列百姓的心,真的是「硬」到不行,簡直是「不見棺材不掉淚!」雖是如此,上帝還是留一線「生機」給他們,即若肯接受上帝的話,離罪悔改,就毋須受懲罰,猶如栗樹、橡樹被砍伐後,殘存的「樹頭」(或為樹幹)一樣,仍有生命力。也就是,肯順服上帝,聆聽祂的話語,照其命令所行的聖潔之百姓,仍會得著上帝的保守。

以賽亞書的這段經文,在馬太福音十三章和使徒行傳二十八章當中,也都再次分別的引用和強調,其重要性如何,不言可喻。可惜的是 ,現代的人類和當時的以色列百姓一樣,依然「 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並不將違背上帝的嚴重後果當作一回事。有鑑於此,衷心期盼,今天所宣講的信息,並不是「無果效的宣講」,而是藉著這段上帝對以賽亞所說「反面的話」引以為鑑,使這篇信息充滿「果效的宣講」,好讓我們能夠因著上帝的話語,離罪悔改,扮演好管家的角色,。

二、和諧於自然

過去的台灣人,在西風尚未東漸時,人與大自然無不存在著委身於自然、和諧於自然、順應天道、以自然為本的信念。基於此,民間曾經出現過許多禁忌,諸如:大人絕對禁止小孩用手指月亮,否則耳朵會被月亮割掉。小孩不能隨意對著柴堆撒尿,這樣會惹惱柴堆,祝融將難以避免。到人家家裡,不能站在門檻,如此會對門神不敬,家中必遭遇災難。小孩不乖,天公伯仔一生氣,會用打雷來警告,再不聽話,閃電婆會修理你,天公母仔也會因此而傷心落淚(下雨)。有趣的是,每逢地震,鄰居的歐吉桑,口中則會喊出制止水牛停止行進的「噢!噢!噢!」聲,歐巴桑則會拿出金屬製的臉盆和浴盆敲打,吆喝地牛勿再亂動

自從西方神學受「啟蒙運動」( Enlightenment )的人文主義影響後,「以人為本的思想」( Anthropocentrism )遂逐漸展開,進而流傳到世界各地。(註:「啟蒙運動」是一種人文主義的文化運動,其最大的動力就是認為人是理性、文化的主體)臺灣在這股思潮下,伴隨著資本與人文主義的入侵,打破了先前那種委身於自然、和諧於自然、順應天道、以自然為本的基本信念,轉而全盤接受西方人文主義的價值觀。站在基督教的信仰立場而言,這無非是將上帝排擠在外,把人看成是主宰世界的中心。這種「本末倒置」、「主客易位」、「越俎代庖」的矛盾現象,在人類肆無忌憚的破壞生態環境中,已赤裸裸的呈現。人若無法與大自然和平共處,必將遭受大自然的反撲。

自從臺灣邁入工業化社會後,人民的經濟狀況,以及生活水準確實提高不少,然相對的,臺灣的土地、自然景觀和環境,卻遭到無情的破壞與摧殘。有人說:「高雄四項歹,即空氣、水質、交通與治安。」

事實上,不只高雄如此,幾乎全臺灣都有類似的問題存在。高雄市區與近郊,號稱真正純水一桶十元的加水站,可說到處林立,引自佛光山山泉水的加水車,更是定時定點叫賣。腦筋動得快的人,還展開寶特瓶裝的礦泉水的推銷,光是廠牌就不下數十種,有的標榜來自紐西蘭、加拿大高山的融化雪水,有的強調是道地的阿爾卑斯山山泉水,還有的打出各類「純水」、「純果鮮水」吸引消費大眾。每當外出旅行,或是各類活動、喜慶、會議時,幾乎人人一瓶礦泉水。若仔細數算,現在的瓶裝水的確比起汽油還來得貴,但大家還是不吝購買享用,除了方便之外,主要原因不外乎臺灣的自來水汙染過於嚴重,簡直不能喝。

三、與自然相互關連、彼此依存

曾在東海大學生物研究所服務,也當過環保署長的林俊義教授,曾在一場「生態關懷」的演講會當中提到,人與自然相互關連,是彼此依存的。他以五個層面說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第一層是知識性的關係:人類所服用的藥,許多是從野生植物提煉而來,科學家所發明的飛機、直升機、潛水艇等交通工具,也是啟發於自然界的鳥、魚、蒼蠅等動物結構而得著靈感。

第二層為生存的關係:人類必須靠自然才能生存乃無庸置疑,因食物、能源及民生用品、陽光、水等,都是從自然界而來,人無法脫離自然而生存。

第三層乃道德的關係:自然得以讓人產生道德感。常在大自然寫作、思考,並自稱為「大自然的崇拜者」的英國浪漫詩人威廉.華茲華斯( 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 )曾經說過:「要製造好人的祕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長大。」由於他相當專注人與自然的關係,被人冠上「大自然的祭司」之雅號。史懷哲亦曾說過:「只有當一個人感受到生命的神聖時,他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第四層即心靈的關係:大自然提供人類諸多靈感,不論是音樂、藝術、寫作等,都與大自然息息相關,這些靈感無法從有限的知識中去了解、傳授,乃要從內在的心靈去體會。 林 教授又進一步指出:「若沒有野生動物,人會遭受到心靈上的孤寂。」「我們腳下所踩的土地就是祖先的骨灰。」今天,很多小孩子與大自然脫節,若您問小朋友牛奶、稻米、水果從何而來時,泰半都會回答:「從 7-11 ,或從超級市場而來。」

第五層則是文化的關係:文化不是憑空而來,而是人與自然界互動所產生的結果。誠如臺灣因著夏天的西北雨天氣型態,而發展出一種舉世無雙的「亭仔腳文化」。難能可貴的是,台灣人願意在私人土地上撥出空間作為「騎樓」-「亭仔腳」,除了可使室內免於雨水的入侵外,還可供路人躲雨、休息。此外,世界各地的建築物,也會因著自然環境,出現不同的造型和功能,諸如:寒帶地區,以斜屋頂預防大雪的堆積;熱帶地區,則以防潮、防野生動物的侵襲為考量,將起居室升高,上面住人,下面養家群或家畜等,各有其不同的建築風格和特色。由此端見,大自然與人類是相互關連、彼此依存的。

四、管家的聖經訓示

路加福音十二章 41-48 節記載:「彼得說,主阿,這比喻是為我們說的呢,還是為眾人呢。主說,誰是那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裡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主人來到,看到僕人這樣行,那僕人就有福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那僕人若心裏說,我的主人必來得遲。就動手打僕人和使女,並且喫喝醉酒。在他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時辰,那僕人的主人要來,重重的處治他,定他和不忠心的人同罪。僕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卻不豫備,又不順他的意思行,那僕人必多受責打。惟有那不知道的,作了當受責打的事,必少受責打。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

這段經文,乃在耶穌傳福音的過程中,講述到上帝來臨的日子沒有人知道,只要隨時隨地儆醒,心靈準備妥當,就不需擔心上帝何時再來。耶穌的門徒彼得聽完訓示後,隨即請教耶穌說:這個比喻是對門徒所說,或是所有眾人?結果耶穌回答:是向所有眾人所說。

耶穌所說的引喻,有兩層深沉的意義,狹義來說:是在說明耶穌的再來;廣義而言:乃在訴說當上帝呼召人進入人的生命時,也即是呼召我們預備好迎見上帝。從經文的意涵得以看出,耶穌以聰明與愚笨兩種管家作為比較和詮釋,其中愚笨的管家犯了兩大錯誤: 1. 主人不在,唯我獨尊,為所欲為。 2. 把事擱著,等到主人回來之前才做;聰明的管家則時刻謹守主人的交代,謹慎自守、絕不馬虎。

過去東方傳統的管家文化中,「管家」具有很大的權力,可以管理以下的家奴,又可參與管理與經營主人的財產,但他本身也是奴隸之一,並不能「擁有」財產與奴僕,只有「權力」,沒有「權狀」。

這樣的傳統文化,其實在上帝託付人類管理大自然時,就有同樣的明令。創世記二章 15-17 節記載:「耶和華上帝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耶和華上帝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喫。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喫,因為你喫的日子必定死。」端見,上帝賦予人對大自然只是「修理與看守」,即「管理」的責任而已,真正的所有權乃在上帝的手上。

結語:

人若不依循聖經的訓示,了解自己的「管家」責任,硬要取代「主人」的角色,到頭來,一切的權利將會被主人收回,無法繼續享有「管家」的榮譽。 過去,我們已經提過許多有關如何「作好管家」的具體建議和方法論,在此,不再提出。然 而,要作好管家,其首要任務,還是得從信念開始,意即從信仰的反省做起。

被譽為二十世紀對天主教教會最有正面影響力的前美國天主教會樞機主教的富爾頓 ‧ 施恩( Archbishop Fulton J. Sheen, 1895-1979 ),是天主教的第一位電視佈道家,他透過寫作和電視佈道,觸動了上千萬人的生命。生前,他說過:「生態垃圾只是人心中堆積的道德垃圾的外在表現。」( Ecological garbage is only the outward sign of moral garbagepiled up in the hearts of men )為能消弭人文主義所帶來「唯我獨尊」的自私心態,導致環境的繼續被破壞,世界各宗教團體已開始從「生態的靈性」( Ecological Spirituality )之角度展開反省與思考。

我們愛台灣,並不是因為政治、經濟和物質的關係,而是因為孕育我們成長的台灣這塊土地,因台灣是我們的母親,是上帝所賜給予我們美麗島嶼。盼望我們能對上帝有信,對人有愛,對台灣這塊土地有情,作好台灣這塊土地的好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