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何為至寶?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 以賽亞書三十三章 5-6 節
    腓立比書三章 4-11 節

前言:

人活在世上,對於所看重,並認為寶貴的東西,會隨著年齡的增加、性別的差異、身體的狀況、環境的改變、教育的程度、工作的性質、立場的角度、現實的情境、文化的因素、宗教的關係等,出現不同的變化。能夠將同樣的一件「東西」持之以恆,甚至永不改變的視為至寶者,幾乎難以遇見。

一、因變而變

在一次的課堂上,我和年輕學子一起談論有關兩性、婚姻與家庭的課題時,有一位結了婚,上了年紀的女同學,以幽默的比喻,提出她的研究報告。她說,在女性的心目中,隨著年齡的增加,對於男性和另外一半的期待,也就會出現不同的價值觀。以女性對男性 20-80 歲的年齡為例,會出現下列的情況:

20 歲時-是否帥氣英挺。
30 歲時-是否溫柔體貼。
40 歲時-是否有啤酒肚。
50 歲時-是否出現禿頭。
60 歲時-身體是否健康。
70 歲時-牙齒是否還在。
80 歲時-只要他還活著。

聽完女學生的研究報告後,讓人不覺莞爾。回家後,我進一步查考發現,這樣的論述並不是笑話,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醫學與心理學根據的。

的確,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的狀況、現實的情境等因素,女性對於另外一半所看重和所期待的,就會有所不同。事實上,不只女性如此,男性對女性所看重和所期待的也是一樣,同樣會因著年齡,而出現不同的價值觀。畢竟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所看重,並視為「至寶」之事,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心中對於至寶的認定和感覺,也會出現變化。

以自己為例,我是民國四十年代末,於台南縣的鄉下出生,屬於二次大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一群。回想起當時的台灣,經濟尚未起飛,仍處於貧窮的階段。就讀小學的五十年代,那時候的台灣鄉下還沒有電視可看,也沒有冰箱可用,亦沒有自來水可喝,更沒有開架式的超級大賣場可購物,頂多只有小本生意的「咁仔店」而已,要買東西,不能自取,必須隔著一道櫃臺作為關卡,由老闆把你所要買的東西遞給你。

此外,當時鄉下的衛生條件不佳,並沒有自來水可喝,只能喝煮沸過的井水或地下水,也沒有沖水馬桶可用,小學生不是長滿頭蝨、臭頭爛耳,就是滿肚子蛔蟲、身上長瘡。面對這樣的窘境,我常期待能夠搬到都市居住,不用整天與家中的豬、牛、雞、鴨、鵝為伍,還得忍受豬、牛舍與雞、鴨、鵝寮所傳出的惡臭,同時面對豬舍內專門收集垃圾和堆肥的「糞堆」中,蚊蠅滿天飛的困擾。

小學四年級時,電視機已逐漸在台灣出現,由於在當時的台灣社會,有足夠經濟能力購買電視機的人並不多,要看電視,必須到有錢人的家裡去,而且往往是好幾十個大人和小孩,共同擠在一部黑白電視機前觀賞節目。雖當時的台灣只有一家電視台,且節目少之又少,只有中午和晚上播出,早上和下午休息,但只要能夠看到黃俊雄所主演的布袋戲<雲洲大儒俠史豔文>,以及美國電視影集<沙漠之鼠>和<勇士們>,就宛如置身在天堂了。

除了電視之外,能購買得起電冰箱的家庭,可謂寥寥無幾。由於當時物資缺乏,小孩子能夠吃到冰棒,就等於是享受到人間的「美味」。還記得,小時候沒有錢買冰棒,為了要吃冰棒,曾突發奇想問賣冰的小販說:「我沒有錢買冰棒,但很想吃冰棒,可不可以用東西來換?」結果,小販告訴我:「沒有錢沒關係,可以回家拿蕃薯來換。」為了能夠吃到冰棒,我曾和弟弟趁家人不在的時候,將剛採收回來,還堆在屋內地上,?未處理的蕃薯,偷偷的拿去換取冰棒。換得一支冰棒後,還興高采烈,又叫又跳的跑回家,三個兄弟一起舔著吃。因此,小學時代,在我心目中所認為最重要的東西,莫過於電視和冰箱。禱告時,我經常向上帝祈求能賜給我家一部電視機和一台冰箱,因為這樣,就不必到別人家裡看電視,也可以天天用家中的冰箱製作冰棒,不必趁家人不在,偷偷的拿出家中的蕃薯,用畚箕裝著,向賣冰的小販換冰棒吃。

上了國中之後,我也常夢想有一部新的腳踏車可騎,因從家裡到學校的路程,約有 五公里 之遙,而我所騎的,是一部經常故障的老爺腳踏車。因此,在上高中之前,繼冰箱和電視的夢想達成後,新腳踏車乃成了我心目中最重要的東西。

隨著年紀的逐漸增加,所想要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以前,我所禱告、祈求和夢想的東西,現在已經全部實現了,甚至連以前作夢也不敢想的東西,現在也都擁有了。

如今,在年近半百時,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已經不是上述這些有形的物質,反倒希望能夠身體健康、平安、喜樂,預備好講道篇,廣傳福音,引人歸主,興旺教會。為此,我也在學習被譽為十九世紀存在哲學之父祈克果 ( 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 ) 所說過的一句話:「我不自稱為基督徒,我只求成為一個基督徒。」作為自我的勉勵。

二、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2007 年 4 月,天下雜誌出版了一本由日本山本敏晴醫師所撰寫,取名為《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的新書。作者山本敏晴是位熱衷於攝影的醫學博士, 2002 年,以日本「醫療救援機構」( Medical Relief Unit )的醫師身分,在阿富汗進行緊急醫療援助。由於長期擔任無國界醫師的醫療救援行動,與所屬機構的成員,走過全球七十多個國家,足跡遍及亞洲、非洲、中東等第三世界國家,看盡了世界各地的飢荒、貧窮,以及戰爭所帶來的傷害與痛苦,因而將其在世界各地,特別是柬埔寨的感受和經驗,及所拍攝的相片和孩子們所畫的圖畫集結成冊。如今,這本書已經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發行,是一本非常暢銷的書。此外,山本敏晴還親自創設一個名為「太空船地球號」 ( Earth the Spaceship 簡稱 ETS ) 的非營利性國際援助機構,藉以拋磚引玉,喚起世人共同關心戰爭、貧窮、飢荒等問題。

山本敏晴以「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為題,邀請全球四十七個國家,四歲到十八歲的兒童和青少年回答,並請他們用圖畫紙,將自己心目中認為最重要的東西畫出來。山本敏晴從孩子們包羅萬象的圖畫和回答中,見到了世界各地許多不同的生命經驗和期待,心中頗為震撼!

山本敏晴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構想,乃他希望能從不同的國家、人民、宗教與文化之處境中,藉由四歲到十八歲年齡層的孩子之視角,瞭解世界的多樣性,尋找出世人的基本需求與共通的價值,好讓世界各國的孩子,都能看得見不同國度的人,所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以達彼此瞭解、相互尊重,免於戰爭的威脅。因山本敏晴認為:「只要我們友善對人,之後,那個人也友善的對待他人,這樣,和樂融融的氣氛就會在世界上擴散開來。」

從書中可以看到,處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孩子們心目中所認為最為重要的東西,就會有所不同。諸如:有 住在垃圾山的小朋友覺得,「花」是他們生命中最為重要的東西; 失去家人的孩子則 覺得 ,他們心目中最為重要的是「家人」;無法上學的孩子 覺得 ,「學校」是他們最重要的東西;家裡務農的孩子認為,「牛」是他們心目中最為重要的東西,因沒有牛的幫助,他們無法耕種;飢荒地區國家的兒童認為,「食物」是最重要的東西,因缺乏食物,他們活不下去;也有人認為,「國家」和「珍貴的文化遺跡」是最為重要的東西; 更有處在戰爭頻傳國家的孩子認為, 「中止戰爭」和 「剷除地雷」是他們心目中最重要的事。還有兒童以圖畫表達出她「討厭販賣兒童和賣春」的心聲,讓人看了,頗為難過。

當山本敏晴以同樣的問題,要日本的小孩畫出他們心目中所認為最重的東西時,結果,日本小孩所畫的,竟然都是電動玩具和鹹蛋超人之類的東西。看到日本小孩所畫的圖畫後,山本敏晴將其所出版的書拿給他們看時,日本小孩無不感到疑惑和驚訝!

雖然山本敏晴所撰寫和編輯的這一本書,旨乃要生長在地球村的人,都能瞭解彼此所需,相互尊重,相扶相持。因他認為,若能如此,戰爭就會消失!山本敏晴自喻:「我不喜歡用道德、倫理這些硬硬梆梆的字眼,我選擇『正義的伙伴』這個說法,並用電視上一些超人偶像介紹『國際協力師』的工作,就是不想強迫小孩子,只是提醒他們眼光看世界,長大以後能多想一下回饋社會,而不是只想著考上一流大學、進大企業、賺大錢。」

曾到過西非服替代役,退伍之後,參加過國際救援行動的 連加恩 醫師看完這本書後,有感而發的道出:「有兩個問題很特殊,是人越長大越難回答的:一是『你的夢想是什麼?』,二是『什麼是你最重要的東西?』」連加恩同時藉此自許:「我也開始要學學這些孩子,把這兩樣東西的答案找回來, …… 也許上帝會透過柬埔寨的孩子教我們怎樣過得更快樂。」

三、 以認識主基督耶穌和敬畏上帝為至寶

或許,如同 連加恩 醫師所說的,人越長大越難回答「夢想」和「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但聖經中,卻有先知以賽亞和使徒保羅兩位前輩在年紀越大時,越清楚知道他們所認為最重要的東西,並提出具體且肯定的答案。

1. 以賽亞的答案

在舊約聖經的記載中,可以清楚看到,當以色列百姓處於安逸的環境時,不但常忘記上帝的救恩,甚至還離開上帝,拜起偶像來;反而是在面臨困境,遭受苦難時,才會尋求上帝,對祂擺上完全的信靠。當百姓背離上帝時,先知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發出預言和警告,勸他們回心轉意,歸向上帝,否則,上帝的懲罰,必會臨到。

以舊約的先知以賽亞為例,他是於主前 740 至 687 間,南猶大國處於黑暗時期,上帝所興起的先知,其名字的希伯來文原意為「上帝拯救」。以賽亞所傳達的信息中心,即上帝的審判與救贖。也就是說,上帝必審判悖逆犯罪的百姓和驕傲狂妄的列國;然若能敬畏上帝,保持不變的信仰,始終如一,上帝奇妙的救恩,也要臨及猶大與萬國。以賽亞所指之「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 和平的 君」(見以賽亞書九章 6 節)正是上帝拯救的記號。然而要得著上帝的救恩,重要的關鍵,乃要敬畏上帝,以上帝為至寶,在任何的環境下,都當堅持不變,猶如以賽亞所言:「耶和華被尊崇,因他居在高處;他以公平公義充滿錫安。你一生一世必得安穩,有豐盛的救恩,並智慧和知識;你以敬畏耶和華為至寶。」(以賽亞書三十三章 5-6 節)

2. 保羅的答案

成為基督徒之前,將個人名聲、權勢地位、民族自尊、堅守律法等,視為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後來卻將這些看成糞土,而將認識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的人,在聖經中的代表人物,以保羅莫屬。我們從腓立比書三章 4-11 節之經文中,可以看到保羅大逆轉,將以前視為寶貝,現成看成是糞土,又將認識主基督耶穌作為永恆之至寶的信仰告白:「其實,我也可以靠肉體,若是別人想他可以靠肉體,我更可以靠著了:我第八天受割禮,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憫支派的人,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就律法說,我是法利賽人;就熱心說,我是逼迫教會的;就律法上的義說,我是無可指摘的。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並且得以在他裏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乃是有信基督的義,就是因信神而來的義;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從死裏復活。」

從保羅這段將至寶看成糞土的大逆轉之信仰告白得知,信主前的保羅曉得律法的要求,並且照他所知道的完全遵守了。信主之後,保羅不再以世俗標準自誇,因他從前所視為優越的條件,如今為了基督都看作是損失;保羅只以認識基督為至寶,與基督比起來,萬事不過是無用的廢物。

質言之,保羅信主之前,因遵行律法而自以為義;信主之後,則因信基督而蒙上帝稱義。稱義之後,保羅更期望自己能將基督復活得勝的生命具體地活現出來,將信心堅持到底,繼續為基督受苦。因保羅體驗到,唯有如此,才能有份於耶穌復活的恩典。

結語:

如前面所言,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所看重並視為「至寶」的東西,但隨著年齡、性別、身體、環境、教育、工作、立場、現實、文化與宗教等因素,以及時代的變遷,心中的至寶也會隨之改變。然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先知以賽亞所提出:「你當以敬畏耶和華為至寶」的忠告,及保羅那「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的信仰告白絕對不能變,才能一生一世得著安穩,得著豐盛的智慧、知識與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