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以為的偏差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撒母耳記上一章12-18節;路加福音十一章33-36節

前言:

高中時期,因每天得從善化鎮郊外的小村莊到台南讀書,來回包括等待、騎腳踏車、搭火車、擠公車、步行,一天約需三、四個小時,佔據了相當多的讀書時間,為免去通車之苦,在高二擔任學生團契會長時,曾寄宿於學校宿舍一年。住宿期間,大部份皆在學生宿舍餐廳搭伙,但有些時候,也會到學校福利社用餐。由於當時一天的伙食費約需台幣六、七十元左右,所以我常在放學前,到學生實習銀行領錢備用。

一天放學前,我到實習銀行領了一百元,買文具花了三十元,還剩七十元,便將這七十元(當時的十元還是紙幣)夾在學生證,放在學生卡其上衣的口袋裡。上床睡覺時,依稀記得,我將衣服掛在上舖的欄杆頭上,但不知是晚上睡覺時鐵床不穩,還是衣服沒掛好,隔天起床時,衣服竟掉落在下鋪的床下,由於趕時間集合,從地上拾起衣服穿上,便匆忙的到走廊上排隊準備早點名。

前往福利社買早點,準備到教室早自習時,這才發現,衣服口袋中的學生證連同七十元不見了,心慌之餘,真的不知如何是好!放學回到宿舍後,逐一詢問了其他三位室友,是否有看到我的學生證?但所得到的答案都說:「沒有」。心中納悶之餘,我便開始懷疑起下舖的同學,因他有過借別人東西沒有歸還的紀錄。所以,從那時起,我每次看到他,總覺得他賊頭賊腦,臉上所流露的表情和小偷簡直沒有兩樣,好像賊子賊孫似的,教人無法接受,真的越看越不順眼。就這樣過了兩天,我只能「忍氣吞聲」,因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不能,也無法找他「興師問罪」。

依學校規定,週六中午放假前,住宿生必須打掃宿舍,待舍監檢查完畢後,才能離開學校。週六中午打掃宿舍時,這才發現,原來失蹤兩天的學生證,就掉在下舖鐵欄杆與牆壁的夾縫中。當我拾起學生證並發現那可愛的七十元還在時,再看那被我懷疑,同樣正在賣力打掃寢室的同學,他那賊子賊孫,滿臉賊像的表情,頓時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真相大白後,證明同寢室的室友並非小偷,反而是自己內心的「以為」所造成的「偏差」,才使得自己陷入誤會他人的深淵中。

每當憶起高中時期的這段往事,就會讓我想起漢文的「偏」這個字。漢文的「偏」字,是由「人」與「扁」兩個字集合而成,從字面的組合可以看出,人一旦對他人有偏見,就會把「人」給看「扁」,導致「偏差」觀念的出現,進而綑綁了自己,也綑綁了他人。

一.以為的偏差之聖經殷鑑

舊約聖經中,記載了一則因個人主觀的「以為」,把「人」給看「扁」,導致對他人產生誤會的「偏差」故事。話說:「以法蓮山地的拉瑪瑣非有一個以法蓮人,名叫以利加拿,是蘇弗的玄孫,託戶的曾孫,以利戶的孫子,耶羅罕的兒子;他有兩個妻:一名哈拿,一名毗尼拿。毗尼拿有兒女,哈拿沒有兒女。這人每年從本城上到示羅,敬拜祭祀萬軍之耶和華,在那裏有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當耶和華的祭司。以利加拿每逢獻祭的日子,將祭肉分給他的妻毗尼拿和毗尼拿所生的兒女,給哈拿的卻是雙分,因為他愛哈拿,無奈耶和華不使哈拿生育。毗尼拿見耶和華不使哈拿生育,就作她的對頭,大大激動她,要使她生氣。每年上到耶和華殿的時候,以利加拿都以雙分給哈拿,毗尼拿仍是激動她,以致她哭泣不吃飯。她丈夫以利加拿對她說:『哈拿啊,你為何哭泣,不吃飯,心裏愁悶呢?有我不比十個兒子還好嗎?』他們在示羅吃喝完了,哈拿就站起來,祭司以利在耶和華殿的門框旁邊,坐在自己的位上。哈拿心裏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禱耶和華,許願說:『萬軍之耶和華啊,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不用剃頭刀剃他的頭。』哈拿在耶和華面前不住地祈禱,以利定睛看她的嘴。(原來哈拿心中默禱,只動嘴唇,不出聲音,因此以利以為她喝醉了。)以利對她說:『你要醉到幾時呢?你不應該喝酒。』哈拿回答說:『主啊,不是這樣。我是心裏愁苦的婦人,清酒濃酒都沒有喝,但在耶和華面前傾心吐意。不要將婢女看作不正經的女子,我因被人激動,愁苦太多,所以祈求到如今。』以利說:『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願以色列的神允准你向他所求的!』哈拿說:「願婢女在你眼前蒙恩。」於是婦人走去吃飯,面上再不帶愁容了。」。(撒母耳記上一章1-18節)

哈拿之所以對於無法生育之事迫切禱告,主要的原因,乃在以色列人的傳統觀念裡,生兒育女代表著婦女傳續生命任務的完成,若無法生育,將會在無法達成使命的情況下,成為羞辱。禱告之後,上帝果真賜給哈拿一個孩子,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先知撒母耳。

大部份的釋經學家和牧師引用這段經文講道或研究時,無不將此一故事的焦點放在哈拿信心的禱告上。吾人的確相當肯定哈拿為無法生育之事,誠心誠意在上帝面前擺上禱告的信仰表現。然撇開信心的禱告不談,從故事中的進展可以見到另一種事實,即當祭司以利在聖殿的門框邊,坐在自己的位上,看到心中充滿苦情的哈拿只動嘴唇,並沒有出聲禱告時,在不加思索的情況下,隨即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對哈拿下價值判斷,「以為」哈拿喝醉了,還當場不客氣的開口指責她說:「你要醉到幾時呢?你不應該喝酒。」甚至將哈拿視為不正經的女子。顯然的,以利誤會了哈拿。幸好哈拿在得知以利的誤會後,為自己提出辯白,才使得以利恍然大悟,由「以為」所衍生的偏差觀念,轉為祝福,怯除了不必要的誤會和困擾。

二.以為的偏差之月暈效應

因著人性的軟弱和有限,人與人相處時,常會在「聽說」或接觸的「第一印象」中,就用「以為」或「覺得」的心態,依憑著過去的經驗和知識,直接下價值判斷,並且在心中建立起一套「刻板印象」的「成見」,以之解釋或論斷周遭的人事物。此一現象的發生,就如同人戴著眼鏡,透過境片,將別人放進「鏡框」裡,然後再用這個框框去解釋所看到的一切,甚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導致出現自以為是的偏差價值觀,而偏離了事實的真相。這樣的相對結果,就如同心理學名詞「月暈效應」 (Hallo Effect)的意義所述:「人們在判斷別人時,常會出現一種傾向,就是把人概分為『好』與『壞』兩個部分。當一個人留給人的印象是『好的』時,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好的』角度去解釋;反之,如果一個人被歸於『壞的』印象時,那麼,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諸在他的身上。如此一來,往往會出現扭曲和誤會的現象。」學者之所以將之稱為「月暈效應」(又可稱為「印象概推」或是「暈輪效應」),即「當人們看到月亮的同時,周邊的光環也會被注意到,當一個人的印象確立之後,就會自動「印象概推」,將第一印象的認知與對方的言行舉止聯想在一起。」這也就如同古諺云:「恨和尚連袈裟也恨」。

前靜宜大學校長李家同先生在<視力與偏見>一文中,曾經談到一則他所親身經歷的感人故事。事情發生於1990年代初期,當時,美國洛杉磯曾因種族問題發生了嚴重的種族暴動事件,韓國人所開設的店面,不是被砸得稀爛,就是被放火焚燒。當事件發生後不久,李家同先生從紐約搭火車要到波士頓,鄰座正好坐著一個上了年紀,眼睛全盲的白種人。兩人閒聊時,因洛杉磯的暴動仍餘波盪漾,而激起了他們談論有關種族偏見的話題。言談間,老先生表示自己是美國的南方人,由於自己是白人的緣故,加上家裡的庸人是黑人,使得他從小就認為黑人比白人低一等,所以在南方求學時,不但從未與黑人一起吃過飯,也未與黑人上過學。到北方念書時,他有次被同學指派擔任野餐會的召集人,接下重任後,遂開始設計聚會內容同時發出邀請卡,但他卻在卡片上註明:「我們保留拒絕任何人的權利」。在南方,這句話就是「我們不歡迎黑人」的意思。卡片發出後,引起學校一片譁然,還因有明顯的種族歧視之嫌,被系主任叫到辦公室訓了一頓。

在白人優越感的偏差觀念下,當他在上街購物時,若所遇到的收銀員是黑人,總是在結帳時,將錢放在櫃台上,讓黑人自行拿去,絕不願意自己的手有被黑人碰觸的機會。更甚的是,在他的觀念中,若白人和黑人結婚,將會使白人的父母親蒙辱!所以與黑人女性結婚,對他而言,根本不可能!

大學畢業後,當他前往波士頓唸研究所時,不幸發生車禍。雖大難不死,但眼睛卻從此失明。之後,他進入到一家盲人重建院學習點字和獨立生活的技能。眼盲之後,令他最為苦惱的,並非生活上的不便,而是弄不清楚和他接觸的對方是不是黑人,為此,困擾了他很久。所幸盲人重建院中有一心理輔導員常關心他,開導他,兩人還因此成了莫逆之交的良師益友。有一天,輔導員向他表白,他是位黑人。聽到這樣的表示,他並沒有驚訝,也沒有錯愕,反而說出了一段極為感人的話:「眼盲之後,我看不出人是白人,還是黑人。對我來講,我只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至於膚色,對我已毫無意義了。我失去了視力,也失去了偏見,多麼幸福的事!」因輔導員的因素,改變了他對黑人的偏差觀念。

火車抵達波士頓時,老先生的太太已經在月台上等待先生的到來,下車見面時,兩人還親切地擁抱,場面極為溫馨。然此時的李家同先生赫然發現,盲人老先生的太太竟然是一位滿頭銀髮的黑人。看到這一幕,李家同先生在內心默默的自我省思道:「我這才發現,我視力良好,因此我偏見猶在,多麼不幸的事!」

結語:

無可否認的,人常會在「我聽說」、「我以為」、「我感覺」的第一印象中,出現刻板印象上的「成見」,而產生所謂的「月暈效應」,造成他人與自我間的困擾。有鑑於此,人必須常自我省思,找出偏差的盲點所在,等釐清事情的真相後,再下價值判斷。

當耶穌論及心裏的光時,曾經強調:人的眼睛瞭亮時,全身就光明,在屬靈的領域裏,人的目光當要專一於善事上,勿使惡事矇蔽了自己。所以,人必須經常省察,否則眼睛會因主觀意識所產生的偏差而昏花,使內心由光明轉為黑暗。(參見馬太六章22-23節;路加福音十一章34-36節)耶穌所指眼睛的「瞭亮」,乃為「健全」、「專一」的心;眼睛若「昏花」,則會充滿嫉妒、吝嗇、敗壞與邪惡的心。質言之,人的視野是光是暗,端賴眼睛(內心)是否健全而定。

請勿忘記!人對人是否出現偏差的觀念,對上帝是否存有專一的心,乃決定人一生的方向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