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20251012 盡程也是踏向更美的進程-我們所認識的爸爸林鑠聰牧師(林恩悌弟兄)

爸爸的生命故事

我們最親愛的爸爸林鑠聰,在1961年6月3日出生在台南縣。阿公林天福是做鋸柴的工作,而阿媽曷桂香則是在市場賣菜做生意。家中有四個孩子,大姐林肅華、大哥林志誠、二姐林肅琴,爸爸是最小的。爸爸告訴過我他很幸運,因為從小就被兄姐們照顧,也常以他的兄弟姐妹做為我們兩兄弟的學習對象。大姐穩重踏實,大哥知足慎重,二姐聰明又有抱負,這些都成為爸爸的榜樣,更塑造了他的眼光與性格。

婚姻,是一條細膩又有笑聲的旅程

爸爸和媽媽的相遇是上帝奇妙的安排。明明兩人在不同縣市服事,卻接連有五個人想介紹同一個人給媽媽。因此媽媽每每回想起這段,便會笑著說這就是「姻緣一線牽」呀。但爸爸更愛加碼說法:「對呀,不過不是別人介紹,是美尼自己跑到夢裡來找我。」

1994年4月4日,他們在嘉義市西門教會結婚。婚姻不是童話,他們也會因生活細節、教養方式有摩擦,但總能透過溝通、請教長輩而找到共識。

兩年後,我和哥哥相繼出生。那時候爸爸的世界,開始有了「為人父親」的重量與喜樂。

在2009年媽媽曾在筆記本當中如此寫下她眼中的丈夫:「體貼細心、有智慧、會讚美她,將孩子當作他的榮耀,很知足、謙卑勤學,愛運動,樂意分擔家務,常為家人禱告,幽默、主動、有擔當⋯⋯還有『手很溫暖,包紮傷口特別有耐心』。」後來我發現,筆記本上原本媽媽所寫的「細心」兩個字被媽媽用鉛筆劃掉,我想可能是媽媽發現爸爸跟兩個兒子一樣,都有點「浪漫」的事實。那一刻我覺得好真實,爸爸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不完美,但非常真實。

信仰,是爸爸生命的底色

爸爸自小在基督徒的家庭裡成長。林家信主的起點,可能是當時宋尚節博士到頭社佈道時,井仔腳的眾人相邀去聽佈道,所以在聚會中決志信主。那時,是爸爸的太祖和阿媽一起去聽道,後來都成為基督徒。雖然前後的時間真難確定,但是因為家族的信仰傳承是從爸爸的太祖開始延續,所以爸爸說過自己是「第四代信徒」。

對爸爸來說,信仰的核心和阿媽的態度有緊密的關係。阿媽常常說:「自己會的不多,但是真實擁有的就是這份信仰。」更因為這個信仰的傳承,爸爸在小時候時,還曾經在溪邊為醉倒的阿公禱告、祝福。年輕時,爸爸原本很想當兵,跟隨他哥哥的腳步,但是因為自己身體狀況,並未順利完成考驗。但是,阿媽就安慰他:「雖然沒辦法做國家的精兵,但是你可以成為上帝的精兵啊!」這句話,成了爸爸一生的鼓勵與使命。

到了1988年,爸爸從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畢業,開始牧會的旅程。講一個趣味的,在學校裡,他超愛打排球和桌球,也常笑說自己讀書不是最厲害的。有人打趣說他像個「體專生」,但也有人用另一種方式詮釋-因為他最愛和人聊天,上天遁地都能講,所以是個「啼」專生。也正因為這樣的經歷與個性,面對我和哥哥學習歷程,爸爸更多是提醒我們:「喜樂更重要、做喜歡的事情更重要。」那不是推卸責任,而是他走過人生之後留下的真切體會。

牧會,是他最深的呼召

爸爸牧會的腳步,跨越了四間教會,將近三十五年。第一個牧會的地方是嘉義中會頭橋教會(1989~1995)。那裡不只是爸爸起步的地方,也是他和媽媽的愛情故事展開之處。1992年頭橋教會升格為堂會,爸爸也成為第一任牧師。我的外公,也就是爸爸的丈人爸,因為這個經歷,曾經這樣形容他:「是一個能屈能伸的人。」正因為這份謙卑,他得到了大家的信任,也因此成為了一個永遠「幸福(胡)的男人」。

結婚後,爸爸和媽媽一起到彰化中會草港教會牧會(1995-2007)。那十一年的時間,爸爸擔任主任牧師,媽媽成為教育牧師。兩人一起牧養、彼此配合,就像一首雙人合唱。有時候,他們還會用在婚禮上展現「雙人講道」,成為大家就印象深刻、親切的畫面。

後來因著德生教會主任牧師胡忠銘牧師的邀請,爸爸和媽媽在結束草港教會的服事後,便前往壽山中會德生教會(2008-2016)一起服事,眼界更因此而開展。從小型教會到超大型教會的分工牧養,對爸爸媽媽來說都是新的挑戰。不過,說到爸爸在德生教會,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爸爸的笑聲。大家常說,不必看人,只要聽見從一樓傳到六樓的笑聲,就知道林牧師來了。有一次,因為爸爸媽媽共用一間辦公室,有位長輩走過來笑著問:「你們夫婦在家就已經天天見面,上班又要一直在一起,不會看膩嗎?」爸爸總是爽朗回答:「當然不膩啊,誰叫我娶了一位美女(美尼),怎麼會看膩!?」媽媽則會馬上接一句:「快去拿掃帚,掃地上的雞母皮啦!」逗得整個辦公室笑成一片。

最後,在吳慈恩牧師的介紹下,我們全家一起到潮州教會(2016-2024)。爸爸總說這個歷程很有趣,因為在德生教會服事剛好是八年八個月,告一段落後,居然是從「88快速道路」走向新的旅程。在潮州教會,爸爸媽媽一同透過探訪和小組建造,走入社區,與會友一起經歷許多。只是在2022年6月17日,爸爸最愛的太太、我們最親愛的媽媽,因著癌症先被上帝接去。那之後的日子,雖然有許多挑戰與痛心的過程,但靠著上帝的帶領,還有同工的支持,我們一家人一步一步走過。

病痛,是另一場信心的挑戰

2023年,爸爸被確診肺腺癌第四期。那時他穿著一件花襯衫去看醫生,還笑著說自己是去「度假」。他總是用笑聲化解恐懼,也用信心帶著我們走過黑夜。治療的路上,他嘗試西醫、中醫、食療,也經歷過深深的低谷,但仍常對家人說:「要讓神蹟繼續」、「要繼續成為有用的人」。病痛讓他有時說出嚴肅的話,甚至提出一些難以達成的要求,但過不久,他又會小小聲地補上一句:「我很對不起,我其實很感謝。」那樣的轉折,既真實又叫人動容。

2024年,因為身體狀況和諸多事務的考量,爸爸決定退休,專心接受治療,與癌症相伴,選擇回到早已和媽媽約定好的退休居所「安定」靜養。那段時間,哥哥和阿嫂用心陪伴,照顧。雖然過程中難免有摩擦,但我們也看見彼此在相伴中的成長,把許多過去沒能說出口的話,好好地一一表達。

直到2025年8月,爸爸因身體不適住進麻豆新樓醫院。檢查和醫師的評估顯示,化療的成效有限了。於是爸爸選擇出院,進入安寧照護。這段日子,許多教會弟兄姊妹和親友來探望,讓爸爸從失落轉向祝福。他開始抓住每一次能分享愛與祝福的機會。甚至在夜裡,他還會請哥哥為他禱告,讓信仰成為他安慰的力量。

過一個月,爸爸的身體逐漸衰微。9月9日的晚上,他主動對哥哥說:「請幫我把身上傷口貼布好的地方整理好。」然後又很突然的說:「我現在的狀況身體不舒服的狀況,居然還有對於教會的同工有比較多的情緒,在最後的時間,還這樣帶著情緒實在不是很好,所以我想請你為我的這些事情和情緒做認罪禱告,把情緒交給上帝。」哥哥聽了,追問:「爸,我們現在在家,不是在教會,你說的同工是哪一位?」爸爸卻回答:「有些事情,已不用繼續多問。」那一刻,哥哥明白,時序錯亂與否並非重點,而是此時此刻爸爸真心在向上帝認罪,希望把那份生氣與情緒交託給上帝。

隔天,也就是2025年9月10日上午十點,大伯也來到家中,陪爸爸休息聊天。大伯的師姐也來探望,她會彈鋼琴,就用琴聲相伴。吃過早餐後,爸爸決定起身去洗手間,哥哥和大伯一同攙扶。而就在坐下、聊天的過程當中,大伯察覺到了爸爸眼神的變化,立刻呼喚哥哥過來。爸爸就這樣靠在哥哥身上,而大伯也以身體靠在爸爸一旁,因為他們知道,在最後的時刻,最需要的就是那份溫度。

就在那時,鋼琴響起〈愛的真諦〉的旋律,溫柔流淌。爸爸好像一位在戰場上盡忠的軍人,在哥哥和大伯的懷抱中,吐出最後一口氣,安然回到上帝永恆的祖家,蒙主恩召,享壽64歲。

作為兒子,我的記憶

爸爸不是那種會跟孩子長談情感的人。他比較像是一個把情感藏在詩裡、藏在歌裡藏在小動作當中的人,把心意寫進詩詞,唱進旋律。我常覺得他固執,但後來才發現,那份固執成就了他的踏實。他很愛收藏東西,但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和別人分享快樂。

我記得在爸爸的盡程退休禮拜那天,牆上的「盡程」兩個字不論怎麼調整就是一直掉落到地上。當爸爸上台講感言時,看了眼這個不斷掉落的「盡程」笑著說:「這就好像是上帝在提醒我們一樣,雖然盡程,但仍然有前面的路。」這句話成了他留給我們重要的信仰禮物,也再次對應著他從阿媽身上所學習來的信仰核心,現在他也如此留下給我們,他的人生,成為一個見證,把故事繼續延續下去,咱每一個人攏是傳愛的故事的人。

就像爸爸、媽媽很喜歡的聖經經文希伯來書11章4節所描述的:「亞伯雖然死了,卻因著信仍舊說話。」對我而言,爸爸就是這樣,一個真誠牧養、用生命做見證的爸爸。在上帝所賜的盼望中,離開不是結束,不必害怕、不避擔憂,因為這個離開會因為「信」,向著永恆的盼望而去,到那日會再相見,笑著、分享更多生命裡的經歷,盡程也是踏向更美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