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20130421 魚的故事 (謝貴恩姐妹)

大概六、七歲的時候,爸爸的公司辦理員工暨家屬旅遊,目的地是屏東縣的小琉球。當時沒有快艇,搭船的時間要比現在久。在搖搖晃晃的渡輪上,我問爸爸,魚兒晚上要睡在哪裡?爸爸曾經把他日文雜誌上美麗的珊瑚礁和熱帶魚的圖片剪下來,貼在他親手為我們釘製的公佈欄上,所以,雖然沒有現代的玻璃船可以搭乘,無法親睹珊瑚礁和熱帶魚的風采,但望著蔚藍的海水,那些美麗的魚兒,早就漫遊在我小小的腦袋裡了。
結婚後,我生了四個孩子,每一次坐月子,都是娘家的媽媽幫我做的。我是主張餵哺母乳的,為了讓嬰兒吃到足夠的奶水,媽媽每天幫我準備多道能讓母乳豐沛的食物,一下子豬腳花生,一下子四物紅蟳,又是當歸羊肉,又是麻油雞酒,魚湯更是天天不可少的;除了老大因為我必須回台北上班僅餵了一個月以外,其他至少餵到長牙;難怪我四個孩子嬰兒時期四肢都長得像大腸兜(糯米大腸),圓圓肥肥,一節一節胖嘟嘟的。

台灣四圍環海,漁業和養殖業都很進步,吃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一到市場,能叫得出名字的魚卻沒幾種!如何選魚?如何烹調?甚至如何殺魚不見得每個人都懂!在台灣,魚販會幫我們把魚殺乾淨,而我第一次學殺魚,是在中餐廚師丙照班實習課時,老師教我們清魚鱗、魚鰓和魚肚,我就把魚膽給弄破了,也差一點被魚鰭刺傷。

九月3日出版的商業周刊(第1293期)有一個專題報導提到,台灣常吃的魚就有兩百多種,劃分台灣海鮮產地的十字線是:東海岸以蘇澳為界,北為淺海、南為深海;西海岸以澎湖為界,北為泥沙底、南為珊瑚礁。海流潮汐、地質差異,造就不同的魚場;台灣接駁碼頭的交通網絡非常便利,常能買到「現流仔」(漁船花十幾分鐘即可抵達魚場,收網後花一、二小時整理魚貨即可在魚市拍賣的魚),吃魚鮮,真的很方便。

這一期的商業周刊介紹了七種愛吃魚鮮的人喜愛的台灣魚:冬季十一月到翌年三月、產於台灣東北角、吃石髮藻的「黑毛」(適合清蒸、加蔥薑輕紅燒,或魚腸煮薑絲滴黑麻油);僅產於淡水、三芝和金山一帶珊瑚礁近河口處、只在白天上鉤被漁民稱為「日流格仔」的「赤點石斑」(魚皮膠質豐富,入口黏唇);六、七月盛產於澎湖,九、十月最為肥美、喜歡吞食螃蟹的「玳瑁石斑」(適合抹粗鹽清蒸或淡口味紅燒);除冬季產量較少以外,平常可以在自助產店吃到的「金線魚」,在淡水、基隆、宜蘭、南方澳、東港、高雄等地較為常見,鹽醃油煎、輕紅燒都很好吃;產於台灣北海岸,宜蘭人喜歡不清魚肚、只去魚鱗、直接油煎,魚內臟會有一股類似宜蘭膽肝甘苦味的「紅尾冬」(冬字有魚部首);尖牙利齒、狀似銀色腰帶的「白帶魚」,體型較瘦小,春末夏秋較多,出產於台灣東北沿海;眼部和背鰭帶著鮮黃色調的稱為「油帶」,體型較大,價格也為前者的一至四倍,魚場集中在台灣西南沿海,秋末冬初較易捕獲,魚下鍋時,背鰭朝鍋心浸於熱油中煎至酥脆更加可口,鹽醃油煎,或者以破布子、黑豆豉或豆腐乳清蒸也都很好吃;帶皮和鱗先略油煎,再以蛤蠣薑湯小火煮透,或煎熟後剝下魚皮、魚骨熬湯,再將魚肉、濃湯摻入稀飯或米粉即成好吃的「紅目鰱粥」和「紅目鰱米粉湯」。

媽媽在我坐月子時買紅目鰱煮湯給我吃,我記得她稱此魚為「鹽公」;其實,台灣是移民社會,同一種魚,會有不同的名字,台灣人稱為「烟仔」的,國語稱為「鰹魚」,宜蘭人叫它「倒骨」,老榮民因它像炸彈而稱它「炸彈魚」!
感謝上帝讓我們住在寶島台灣,山珍海味,不可勝數;如果能像咱們松大的阿公、阿嬤先看完「海角七號」,再去拜訪恆春阿嘉的家那樣,環島欣賞台灣地質之奇、 之美,再來個尋寶嘗鮮做為校外教學;或者全家旅遊之前,作一張台灣特產護照,上山吃土雞,臨海啖魚鮮,然後在智慧型手機上「打卡」以饗眾親友,未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