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面對vs.逃避(二)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本文接續2013.5.23.<面對vs.逃避(一)>)

聖經:詩篇三十二篇3-5節;箴言二十八章13-14節

還好,台菲兩國政府與人民經過一個星期的「對立」之後,終於回歸理性,重新開啟對話與聯合調查之門,雙方調查團與媒體記者,均可按照相關規定入境調查與採訪。經過多天的偵訊與勘驗,各項跡證終於明朗,大部份的不利證據,皆指向菲律賓政府的公務船,並非台灣的「廣大興28號」漁船。在相關調查報告對台灣漁船較為有利的情況下,可謂已經戳破了案發之初,菲律賓官方堅不認錯,還將責任全推給台灣漁船越界捕魚、不聽勸阻、企圖衝撞菲國公務船,才會開槍自保的謊言。

四、化解問題-面對

無可否認的,當人們犯錯或遭逢壓力與困難時,大都會油然從心中啟動「防衛機轉」,甚至使出「雙輸的責任策略」,藉以減輕犯錯之後所引發的罪惡感和所得擔負的責任,同時逃避正面而來的衝擊。

其實,拒絕面對事實的心理機制,即所謂的「鴕鳥心態」。果真如此,不但會使得考驗成了危機,還會讓窘境變成災難,成了無法跨越的障礙。

或許,這樣的心態與作為,乃人性使然,不過,人若一味以「防衛機轉」和「雙輸的責任策略」作為逃避責任的手段,問題依然無法解決,甚至會越發嚴重;終究還是得誠心的面對,問題才能夠迎刃而解。

拙著《應對vs.硬對》一書裡面,我曾談論過,人逢逆境和危機時,幾乎都會在無形中,出現如劉克明教授於<危機變革下的管理與心理>一文當中所提出的「五種危機的心理機轉」:1.否認與忽略。2.抗拒與逃避。3.錯誤的集體決策。4.接受挑戰與出擊。5.建立辨識防火牆等。這五項危機的心理機轉,頗受學界注意與認同。然而站在信仰的立場上,我乃進一步將之歸納為兩種對比:1.「逃避」(flight)與「硬對」(fight)。2.「應對」(face)與「等候」(wait)。相較之下,以血氣和非理性「逃避與硬對」者,只會使得問題越發嚴重,甚至無法收拾;以理性和信仰加以「應對與等候」者,才能蒙上帝的保守與帶領,進而化解危機。

舉例而言,聖經當中,雅各與大衛犯錯之後,由於未在第一時間內勇於面對,甚至還以否認和「逃避與硬對」的態度加以抗拒,導致在錯誤決策的情況下,付出相當慘痛代價。相對的,遭逢逆境和危機時,以「應對與等候」的態度順服與尋求上帝旨意,最終蒙受福份者,則以約瑟莫屬。

雅各為貪圖名與利,乃不擇手段,以紅豆湯利誘哥哥以掃,又在母親利百加的教唆下,以瞞天過海的化妝方式,矇騙年紀已大,眼睛昏花的父親以撒,順利奪取長子的名份。東窗事發後,雅各驚覺不妙,卻又不敢誠心的面對問題,母親竟還獻策,協助雅各遠離家園,前往哈蘭投奔舅舅拉班。

雖然雅各使出「逃避與硬對」的手法,暫時躲避被哥哥報復的危險,但他還是為此付出了二十年膽顫心驚、良心不安、受盡矇騙的慘痛代價。幸好,因著雅各本身的醒悟,同時在上帝的保守與帶領下,他才鼓起勇氣,坦然面對過錯,返鄉尋求哥哥以掃的原諒。當雅各得著以掃的諒解與接納後,那凍結長達二十年的手足關係,才獲得冰釋。(見創世記二十五-三十三章)

大衛因放縱眼目的情慾,為一親香澤,乃與拔示巴珠胎暗結。事發之後,大衛非但沒有正視所犯之罪,反進一步瞞心昧己,把責任轉嫁到烏利亞身上,最後,還以借刀殺人的方式,害死烏利亞。大衛鑄成大錯之後,並未坦然面對,即時認罪,尋求上帝的赦免,竟在第一時間內,啟動「防衛機轉」,將責任撇得一乾二淨,致使他一錯再錯。

大衛所犯之罪本就死不足惜,然上帝為挽回他,乃差先知拿單諫君,盼大衛王能真心悔改,以免引發更為嚴重的後果。拿單受遣之後,以暗喻及直言力斥大衛的罪,並預言上帝的懲罰。大衛聽完諫言之後,立即懺悔,才蒙上帝赦宥。雖死罪得免,然卻還是得背負「淫亂」所帶來「刀劍必不離開他的家」之代價。(見撒母耳記下十二章9-12節:「你為甚麼藐視耶和華的命令,行他眼中看為惡的事呢?你借亞捫人的刀殺害赫人烏利亞,又娶了他的妻為妻,你既藐視我,娶了赫人烏利亞的妻為妻,所以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耶和華如此說:『我必從你家中興起禍患攻擊你,我必在你眼前把你的妃嬪賜給別人,他在日光之下就與她們同寢;你在暗中行這事,我卻要在以色列眾人面前,日光之下報應你。』」

五、脫離壓力-道歉

事實上,若雅各與大衛在犯錯之初,在第一時間就能坦然面對,認罪道歉,誠心悔改,就不必長時間承受身心靈的煎熬,問題並不會走到如此嚴重的地步。

第975期的《商業周刊》,曾刊載過一篇<道歉的力量>,供政治與商業人士參考。雖個人並非政經人物,然當我讀完這一篇文章之後,內心深表同感,乃參照該文,以<得赦其過,遮蓋其罪>為題,下筆為文,並將之收錄在《現實vs.信實》一書裡面。文中,我乃如此寫道:
「道歉」是二十一世紀蔚為風潮的新顯學,美國多所著名的大學,也因此投入相關之研究。會有學術單位投入「道歉」的研究,乃因沒有人是完美的,人有意無意間都會犯錯,而犯錯時,若能把握時機,提出道歉,不但可以避免傷害繼續擴大,還會化危機為轉機;然若拖延、敷衍,或是拒絕道歉,那將會面臨難以預料的後果。

可惜的是,許多犯錯的人,基於心理防衛機轉的緣故,在事情還未擴大時,往往不願意認錯,也不願意道歉,而錯失良機,使得問題持續醞釀和發酵。等事情擴大到無法收拾的地步,再提出道歉時,往往已經於事無補,甚至還會出現反效果。

《商業周刊》引用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公共領導中心研究主任兼公共政策講座教授芭芭拉‧凱勒曼(Barbara Kellerman)的學術研究指出:「人們往往容易高估道歉的代價,卻低估道歉的好處。」然而人們為何會高估道歉的代價?在心理層面上,有三種反應:
1.擔心被對方羞辱、拒絕。
2.擔心影響自己的權威、地位,包括感覺自己是輸家、暴露自己的脆弱等。
3.擔心道歉後引發的法律責任、財物損失等。

有鑑於此,《商業周刊》乃指出:「誠心」與「擔當」是成功的最佳道歉術;「拖延」與「敷衍」是道歉的兩大忌諱。事實上,《商業周刊》所提出的最佳道歉術與道歉的兩大忌諱,早在數千年前,聖經箴言二十八章13-14節:「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常存敬畏的,便為有福;心存剛硬的,必陷在禍患裏。」就已經告訴了我們。可見,人若知道自己有過錯,當用積極的方式,將之擺在上帝面前,認罪悔改,這樣的話,一定會比用消極的方式,逃避現實,死不認錯好。(見胡忠銘撰,《現實vs.信實》,2009,頁73-74)

詩篇三十二篇清楚闡述,詩人犯罪之初,乃採一味逃避,堅不認罪的態度,結果,導致終日唉哼、骨頭枯乾、感到被壓、身心沉重、精液耗盡,如同夏天的乾旱。痛苦之餘,只好認罪,終得上帝的寬恕,生命的活力與意義才再度展現。

六、告別仇恨-寬恕

「廣大興28號」漁船在合法的經濟海域捕魚,老船員無故被菲國公務船攻擊,命喪南海的悲劇,著實令人同情。事發之後,菲國政府非但不道歉,還將責任全推給「廣大興28號」的行徑,相信有血有淚的人,應該都會和受難的老船員家屬一樣,傷心難過、忿忿不平。

或許,「廣大興28號」老船員的死,對家屬而言,將會是永難磨滅的痛,因人死不能復活。然若此一不幸的事件,能夠一次解決台菲之間長久以來的漁業糾紛,那老船員的犧牲,便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如今,證據已經明朗,問題出在於菲國公務船,並非「廣大興28號」。菲律賓政府若願意公開道歉,同時負起賠償責任,老船員的家屬也能夠寬恕菲方的過錯,此一悲劇,應可告一段落。

走筆至此,使我想到有一篇在坊間廣為流傳,名為<曼德拉告?仇恨的方式>之文章,讀過的人,無不深受感動。當我仔細讀過這篇文章後,除了感動之外,對於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18~)更是肅然起敬。這篇感人的文章乃如此寫道:

進入到1994年,南非人格裏高成天生活在不安中。因為這一年,他曾看守了27年的要犯曼德拉順利當選為南非總統。

格裏高常常回想起自己對曼德拉的種種虐待。那是在荒蠻的羅本島上,到處是海豹、毒蛇和其他危險動物。曼德拉被關在鋅皮房裏,白天要去採石頭,有時還要下到冰冷的海裏撈海帶,夜晚則被限制一切自由。因為曼德拉是政治要犯,格裏高和其他兩位同事經常侮辱他,動不動就用鐵鍬痛毆他,甚至故意往飯裏潑泔水,強迫他吃下…… 。

到了5月,格裏高果然收到了曼德拉親自簽署的就職儀式邀請函,他知道自己遭報應的日子就要到了,曼德拉一定會在儀式上將自己羞辱一番然後拘押進大牢。其他兩位同事收到了邀請函,惶恐地找格裏高商量對策。三人都知道這場災難終究躲不過去,只能硬著頭皮去參加。

就職儀式上,年邁的曼德拉起身致辭,逐一歡迎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能夠接待這麼多尊貴的客人,我深感榮幸。可更讓我高興的是,當年陪伴我在羅本島度過艱難歲月的三位獄警也來到了現場。」隨即,他把格裏高三人介紹給大家,並逐一與他們擁抱。「我年輕時性子急、脾氣暴,在獄中,正是在他們三位的幫助下,我才學會了控制情緒……」曼德拉這一番出人意料的話,讓虐待了他27年的三人無地自容,更讓所有在場的人肅然起敬。人群中爆發出經久不息掌聲。

儀式結束後,曼德拉再次走到格裏高的身邊,平靜的說:「在走出囚室,經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那一刻,我已經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傷和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格裏高禁不住淚流滿面,那一刻他終於明白,告別仇恨的最佳方式是寬恕。資料來源:《時代郵刊2012.7.3.》www.shidaiyoukan.com
看到這一則感人的故事後,使我想起,1989年之前,個人並未聽聞過曼德拉,直到1989年9月,有機會到英國讀書,與一位和曼德拉一樣,在南非主張廢除種族隔離政策,被捕入獄多年,釋放後,來到英國讀書的白人基督徒同學接觸,才從他的口中,聽到曼德拉的故事。

1990年2月11日,時年72歲的曼德拉,在家人和支持群眾的陪同下,步出監獄,結束長達27年的牢獄生活。當時,西方國家的媒體,無不大篇幅報導曼德拉出獄的消息。為此,我在英國所就讀的伯明罕大學Selly Oak 學院,乃特別邀請來自南非的同學,在「第三世界神學」的課堂上,分享他為反對種族隔離政策,被南非白人政府視為異議份子,將他關進監獄多年的心路歷程。聽完南非同學的分享,內心頗受震撼,遂而引發我撰寫「第三世界神學」這本書的動機。

為打鐵趁熱,當天晚上,我便開始著手翻譯「第三世界神學」這門課的老師所發給之講義,隔天下午,還到圖書館借了好幾本相關的書籍回宿舍研讀。感謝的是,歷經近五個月的時間,終於在英國以手寫的方式,完成《第三世界神學概觀》一書之初稿。回到台灣後,於1992年6月正式付梓出版。書中第五章的「非洲神學(黑人神學)」中,我乃利用一節的篇幅,簡述「南非神學」的歷史背景,及其所引發的問題。當中,就有介紹到南非政府的「種族隔離」(Apartheid),以及南非神學家所提出的神學主張。

雖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早已成為歷史,然不知有多少人,為廢除這項不公不義的政策,被關進大牢,受盡污辱,甚至犧牲性命。雖曼德拉只是其中之一,但他就任總統時,所展現出來的「寬恕」,已為「種族隔離政策」的仇恨劃下了句點。

箴言十九章11節b清楚記載:「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保羅也在致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明白的指出:「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裏饒恕了我們一樣。」(以弗所書四章32節)

結語:

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他人傷害,或家人被奪去生命,使得家破人亡,而心生仇恨,憤怒難平時,心中之痛,想必大家都能理解。

感謝的是,三位看管曼德拉的獄警收到邀請函之後,並未選擇逃避,乃勇敢的出席面對就任總統的曼德拉。相對的,就任之後,大權在握的曼德拉,並沒有將三人關進大牢,反而以「寬恕」告別「仇恨」。

願「廣大興28號」的事件過後,菲律賓政府與涉案人員勿再逃避,能坦然面對,負起道歉與賠償的責任。相對的,台灣的政府與人民及受難家屬,也能遵循聖經的教導,同時效法曼德拉用寬恕來結束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