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重回信與行的基本面(一)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阿摩司書八章11-14節、約翰福音六章35-38節

引言:
今天,會以<重回信與行的基本面>為題,並以阿摩司書八章11-14節和約翰福音六章35-38節作為主題經文提出分享,乃2016年4月15日-5月31日,是我1986年從神學院畢業服事三十年來,首次向教會請兩個月的長假。休假這段期間,為能享有充份的休息時間並充實自己,乃利用此一難得的機會,選擇赴英國劍橋的「衛斯敏斯特學院」或稱「西敏學院」(Westminster College),以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之身份,作為期六週的進修、研究、參訪和學術交流。
6月1日回台灣之後,則利用兩個主日的時間,回到自己的母會善化教會參與設教120週年的活動,同時到內人的母會,玉井豐里教會聚會,因過去三十年來,幾乎鮮少有機會可以回到自己和內人所成長的教會參加主日禮拜。

在劍橋六個星期當中,有幸和劍橋大學及世界各國的學者,還有當地教會的牧者,以及來過台灣擔任宣教師的長者對話和討論,雖收穫豐盛,但卻也看到英國教會自從二十一世紀起,陷入比先前更加嚴重的衰退狀況。目睹窘境,我乃深刻感受到,若英國教會不加以省思和挽救,不久的將來,基督教在英國,可能會被其他的宗教所取代。想到這裡,我也發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情況,和英國教會有著諸多雷同之處,若不設法改善和因應,遲早,也會和英國的教會一樣,步入嚴重衰退的後塵。

除了教會之外,英國的經濟亦直線下滑,不但「日不落國」的榮景早已褪色,整個大環境也因為劇烈的變遷,使得人心惶惶,脫歐與否的論戰,幾乎天天在英國的媒體上演,贊成與反對兩派形成強烈的拉鋸,辯論時,還常出現濃厚的火藥味,致使英國的政壇與社會動盪不安。雖6月23日經過公投,脫歐派勝利,英國將脫離歐盟,日後英國的命運會是如何,乃難以預測,然而,大部份的政經分析家皆認為,前景並不樂觀。如今,台灣所面臨的政治、經濟與宗教問題和英國很類似,日後,極有可能和英國一樣,快速滑落。

事實上,無論是英國還是台灣的信仰與社會問題,早在主前第八世紀的南猶大與北以色列兩國,皆已發生過,先知阿摩司書也特別為此發出嚴正的警告和預言,但兩國的百姓仍置之不理,不願重新回歸信與行的基本面,遵行上帝的話語,依然我行我素,偏行己路,導致最後的衰敗和滅亡。有鑑於此,我們得遵守上帝的話語,回歸信與行的基本面,重新開始,否則,台灣的前途堪慮!

一、劍橋訪問學者之旅
個人之所以會選擇英國劍橋,乃1989-1990年間,負笈英國伯明罕大學Selly Oak學院時,曾兩度造訪劍橋,但皆因當天來回之故,而無暇徹底了解劍橋的文化和學風,同時拜訪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淵源頗深的「衛斯敏斯特學院」,以及「英國聯合歸正教會」(United Reformed Church in UK,簡稱URC)所屬,位於劍橋的「聖哥倫巴教會」(Saint Columba’s Church),也就是有「台灣人的先覺」之稱的前台南神學院院長黃輝彰牧師(1914-1988),1937-1940年在劍橋所就讀的神學院及所聚會的教會。加上自己於1990年8月完成課業,離開英國後,一直沒有機會再度造訪,才會激起赴英進修的計畫,以便能充實自己。

當然,能有幸到劍橋擔任訪問學者之因,乃2014年4月,我接任台南神學院的董事長,同年6月,南神邀請劍橋衛斯敏斯特學院的院長到台灣發表演講,同時參加畢業典禮。由於身兼董事長,必須出面接待,同時在畢業典禮代表學校向衛斯敏斯特學院的院長公開致謝,因而彼此認識,也才有機會受邀,並得以透過學術單位(台南神學院)的聯繫,到英國劍橋擔任訪問學者,並於此長居六個星期。

1.從台灣出發
2016年4月14日,和內人從高雄搭晚間7:20的飛機到香港,再轉乘英國航空A380型的超級巨無霸,晚上11:05直飛倫敦的班機,經過13個小時的飛行,終於平安抵達睽違26年的英國。

由於天候的關係,從台灣出發時,班機延誤近一個鐘頭才起飛,導致抵達香港時,為了趕辦轉機手續,航空公司特別派出地勤人員協助。因此,從踏出機門開始,便隨著服務人員一路狂奔,直到辦理好轉機手續,來到登機口,時間「恰到好處」,可謂有驚無險。只是登機之後,不知為何,飛機遲遲不起飛,經過機長報告,這才知道,是機械出了問題,必須修復和確認,因此,在機艙內枯坐了一個多小時,直到半夜12:25才起飛,足足延誤了1小時又15分鐘。由於延遲起飛之故,這下子,又得開始擔心,不知是否能趕得上事先預定好,英國時間15日早上6:30,由倫敦希斯洛機場五號航站開往劍橋的National Express之Coach班車。

2.安抵英國
因延誤之故,飛機降落希斯洛機場,已是15日清晨5:19,又飛機從跑道滑行到空橋,足足花費了十幾分鐘的時間,當時的內心,依然為了是否能趕得上6:30的班車,而忐忑不安!還好,清晨時分降落的飛機不多,旅客較少,而得以快速到達海關。由於隨身攜帶有劍橋衛斯敏斯特學院院長與「劍橋神學聯盟」(Cambridge Theological Federation,簡稱CTF)兩張訪問學者的邀請函,通關時,海關人員仔細閱讀邀請函之後,乃露出微笑,不但一句話都沒問,還在護照上蓋章時,從口中發出「歡迎來到英國!」(Welcome to Britain!)如此,便輕鬆且快速的通關。

通關之後,領完行李,趕到機場門外,時間剛好足夠轉乘早已預定好的早上6:30之National Express往劍橋的巴士(Coach)。雖路途因下雨和交通壅塞,比原定的時間慢了40分鐘,然總算平安抵達劍橋,仍心存感謝。

下車後,天空飄著細雨,氣溫只有攝氏7度,宛如台灣冬天的寒流,相當寒冷。還好,National Express車站與計程車招呼站相隔不到50公尺,將行李拉到計程車招呼站時,正好一部計程車來到,經計程車司機親切的服務,協助將行李搬上車,便一路往衛斯敏斯特學院開去,沿途所看到的,盡是劍橋的美景。
坐在計程車上,油然想起,1989-1990年負笈英國伯明罕大學時,雖曾兩度造訪劍橋,但皆因得當天來回,而無暇久留,所以,對於劍橋的印象並不深刻。如今,藉著訪問學者的身份,得以在劍橋長居六個星期,終於可以認識劍橋、深耕劍橋。此時,又回想起,為了求學,獨自一人於1989年9月16日清晨,首次踏上英國國土。在英國完成學業,1990年8月3日離開英國後,一直沒有機會再來拜訪,心中常為此感到遺憾!如今,藉此機會,能再度重返故地,且和內人一起同行,心情難免悸動!感動之餘,計程車已開進衛斯敏斯特學院的大門。

3.抵達衛斯敏斯特學院
進到學校的接待處,出示邀請函之後,院長的秘書隨即出來迎接,並帶領我和內人至位於二樓的114號房,還誠懇的表示,下午一點,院長將和我及學校的工作人員一起在學院的餐廳共用午餐。

進入宿舍之後,經院長秘書的介紹,這才知道,裡面有一房、一廳、一衛和一廚,且冰箱、微波爐、烤肉機、開飲機、咖啡機等,一應具全,可謂方便舒適,且每週還有專人打掃,並更換床單、枕頭套和被套,著實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因不習慣長時間吃英國的餐點,內人特別隨行料理三餐,基於此,我並沒有預約全程在學校餐廳用餐,只有每週三下午師生禮拜之後,全院師生與員工共聚的「團體之夜」(Community Night),才一起用餐。

和院長與教職員生用過中餐之後,隨即和內人到附近的超市(Sainsbury)採購。依稀記得,這間超市在英國已經營很久,因早年在伯明罕讀書時,就常在Sainsbury購物,所以,仍印象深刻。

經過一番採購後,下午3:50,在英國「基督教華僑佈道會」(Chinese Overseas Christian Mission,簡稱COCM)擔任宣教士的子騰和于美夫婦,特地從離劍橋約一個小時車程的「米爾頓凱恩斯」(Milton Keynes)開車來訪,同時帶來電鍋及炊具和食物,並話家常。見面寒暄時,真的充滿著「他鄉遇故知」的喜和感動,只可惜,子騰和于美夫婦因晚上有聚會,必須趕回去,而無法久留,只好暫時說再見。
4.衛斯敏斯特學院禮拜堂

與子騰和于美道別後,趁著空檔參觀學院的設施和禮拜堂。當我進入禮拜堂時,赫然發現,衛斯敏斯特學院的禮拜堂和台南神學院的禮拜堂頗為相似,連十字架也一模一樣,且講台上端之圓弧形牆壁也刻有約翰福音十五章16節:「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叫你們的果子常存,使你們奉我的名無論向父求甚麼,他就賜給你們。」當我坐在禮拜堂沉思時,油然想起,1957年竣工的台南神學院禮拜堂講台上端之圓弧形牆壁所標示的二十六個文言經文:「非爾選我,乃我選爾,命爾結實,而實恆在,則托我名求父者可賜爾。」(約翰福音十五章16節)

回到宿舍後,經過查考,我才想起,台南神學院的禮拜堂乃出自於前南神院長黃彰輝牧師(1914-1988)與副院長安慕理牧師(Rev. Boris Anderson,1918-2013)的構思,因兩位信仰前輩,皆由劍橋的衛斯敏斯特學院畢業。只是衛斯敏斯特學院的禮拜堂所使用的經文以拉丁文標示;南神的禮拜堂用漢字文言文,而南神的禮拜堂面積較大,衛斯敏斯特學院的較小,且色調不一樣而已。此外,南神禮拜堂的講台、十字架和聖壇上方的三面彩色玻璃,也是仿效於此,且材料亦是從英國海運到台灣。這段歷史,之前雖曾聽牧長說過,然卻只有「耳聞」。直到2016年4月15日下午才親眼「目睹」。

在劍橋期間,每當坐在衛斯敏斯特學院禮拜堂參加早禱和週三下午的師生禮拜時,就會使我想起早年在台南神學院讀書的情景。因從中,我乃深刻的感受到,南神的傳統繼承於此,連禮拜堂的建築風格也仿效於此,且早期前往台灣的英國宣教師們,亦有多位畢業於此。早期的台灣,論生活條件與環境,簡直和英國無法比擬,但受過高等教育的宣教師們,卻尊主為大,離開家鄉,來到台灣,所為的,只是為傳揚福音,他們的精神,委實令人敬佩!

又身處在衛斯敏斯特學院的宿舍時,更是教人對有「台灣人的先覺」美譽之稱的黃彰輝牧師1937-1940年間曾在此讀書,且戰後對於南神復校和建設兼培養本土人才的貢獻,以及在普世教會全心全力的付出,感動又感佩!

沒有他們,自己何德何能,能夠在1989年,獲得獎學金來到英國進修,且又得以在2016年來到劍橋擔任訪問學者。回顧黃彰輝牧師及英國的宣教師們,對於台灣教會的委身與奉獻,真教身為牧師的自己,感到無比的汗顏。

5.劍橋的氣候與景色
隔天,雖然天空仍下著細雨,且氣溫很低,對於剛從亞熱帶地區來的台灣人而言,實感到非常寒冷,不過,為了儘早認識劍橋,用過早餐後,還是撐著雨傘,和內人外出巡禮劍橋的市中心和附近的學院。
走在劍橋的街道,彷彿走入時光隧道,因所看到的建築物,無論是學院或商店,還是橫跨康河(Cam River)上的拱橋,幾乎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特別是每一個學院,因成立與建蓋的時間不同,所呈現的,皆有其時代的特色,真是美不勝收。

雖四月份是北半球的開春時節,但英國的天氣仍充滿著寒意,儘管如此,從世界各地而來的遊客依然如織。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寒風細雨中,於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附近的市集,看到了一團從中國來的中小學生,人數約有近百人左右,在老師的帶領下,沿路參觀著。好奇之餘,我乃趨前問說:「你們是中國來的嗎?」,結果,老師得意的告訴我:「這些學生都是從蘇州來的外語學校之學生,到英國遊學三個月。」聽完這句話,使我驚訝不已!因1989年負笈英國時,能出國的中國人,不是高幹子弟,就是高級知識份子,不然就是官方刻意栽培的留學生,才有這等權利,否則,也得要有相當的本領,才能踏出國門。沒想到,事隔不到三十年,連小孩也都能整團出國遊學,顯見中國政治的開放,以及經濟發展的快速,還有對於教育的重視,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到劍橋後,一有空,便會和內人到市中心散步,順便進入各個學院參訪,同時參觀博物館。因此,在抵達劍橋短短幾天的時間內,已使我深刻感受到,劍橋實是一個風景秀麗、教堂林立、建築宏偉、古色古香、人文薈萃、學風鼎盛、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經濟繁榮、名人輩出、高雅之士群聚環繞的地方。只是商業化的意味,比起1980年代更為濃厚。或許,遊客眾多,校園不堪其擾,要進入位於劍橋市中心區的國王、三一(Trinity)與聖約翰(St John)學院等,得付8英鎊。其他較小型的學院,則一律謝絕參觀。我想,應該是各個學院得自負盈虧,為能維持古老的建築,需要一大筆經費之故,才會收費吧!

依稀記得,以前不但免費,且還可自由入內參觀。還好,我有訪問學者的身份,且擁有劍橋大學的會員與圖書館卡,只要出示卡片,便可自由進出,且一張卡片還可優待兩位友人免費進入各個學院參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