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謙和共處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經文:羅馬書十二章17-21節
   雅各書三章13-18節

前言:

雷根曾於1981年至1989年間,擔任過兩屆美國總統。任內,他對共黨國家的種種邪惡,均不假詞色的加以抨擊,使得共產國家對他恨得牙癢癢的。2004年6月5日,高齡九十三歲的雷根去世之消息傳出後,舉世同表哀悼。隨著雷根的病故,雖美國人民對他八年總統的政績褒貶不一,然卻都一致肯定他是提早結束冷戰的最大功臣,同時也是一位值得美國人與國際社會懷念的政治家。事實上,冷戰的結束,除了歸功於雷根外,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以及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等人,亦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其主要的關鍵,乃在於柴契爾夫人的「牽線」,及美蘇兩國元首見面時的「謙和共處」。

所謂的「謙和」,即提多書三章2節所載的:「不要毀謗,不要爭競,總要和平,向眾人大顯溫柔。」「共處」,則為羅馬書十二章17-21節所述的:「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註:「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意為:用愛心對待仇敵,使其自覺羞愧。)這段經文是保羅勸勉羅馬教會信徒所寫的一段訓詞,保羅要他們憑著愛心行事,彼此禮讓,不以惡報惡,反倒要以善勝惡,用謙和的態度共處。

一.謙和共處-結束冷戰

自從1979年美蘇間高層最後一次接觸後,即因彼此間的意見差異過大,而告中斷。1985年秋天,剛連任的美國總統雷根,啟程前往瑞士日內瓦參加高峰會議時,乃準備要與蘇聯領導人會面,看是否能藉此打開美蘇之間長久以來的僵局,重新開啟對話之門。當時,蘇聯的領導人戈巴契夫在國際間仍默默無聞。戈巴契夫之所以能夠快速爬升至蘇聯最高領導地位,主要的原因,乃國安局長安得洛波夫的扶持,才能讓他嶄露頭角。就是因為這樣,戈巴契夫的背後,深藏著一股相當大的勢力。尤甚者,在此之前,雷根曾對蘇聯公開譴責說他們是「邪惡的帝國」,甚至還提出星戰飛彈防禦計畫,打算與蘇聯一拼高下,致使美蘇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猜忌與不信任。雖戈巴契夫被當時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讚譽為「一個我們可以打交道的對象」,但美國仍對他存有高度的懷疑與猜忌。儘管英國方面樂觀的看待美蘇兩強領導人會面這件事,但自從二次大戰後,美蘇之間即存在著嚴重的心結,要有樂觀的結果產生,恐怕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基於此,有許多政治觀察家悲觀的認為,美蘇兩強領導人的會晤只徒具象徵意義,實質性的意義並不大,畢竟戈巴契夫只是一個傀儡。

如上述,美蘇之間本就充滿著嚴重的歧異,雙方領導人對於初次的見面,心中想必存在著許多偏見與猜疑。高峰會議原本預定在日內瓦附近的一個城堡舉行,但主辦單位靈機一動,臨時改變地點,將會場改到日內瓦湖畔的一間船屋內舉行。當天,雷根總統先到達會場,戈巴契夫隨後才抵達。為能和緩氣氛,雷根見到戈巴契夫抵達時,乃展現出謙和的風度,提議先外邊散散步,再回到船屋展開高峰會議。雷根總統的夫人萳西原本以為,兩人只是禮貌性的談個幾分鐘便會回來。結果,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儘管兩人的生活背景有著天壤之別,而且在背負著政治任務下,也都對對方存在著「不信任感」。但兩人見面時,竟拋棄前嫌,一聊就聊了一個半小時,雙方還因此留下美好的印象,進而奠定了日後在冰島、華府和莫斯科等地舉行多次高峰會議的基礎。基本上,雷根與戈巴契夫一見如故的重要原因,乃在於他們倆所展現的「謙和」態度,才有以後「共處」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雷根與戈巴契夫在莫斯科再次會面時,當時雷根第二任的總統任期將屆,日後兩人可能無法再以總統的身份共商大事。為此,戈巴契夫曾向雷根夫人萳西表示:「我知道美國憲法的規定,不過我真希望他(雷根)能再做四年的總統。」此後,雷根雖曾試圖透過幕僚尋求修改憲法的可行性,使他能夠再做一任的總統,幸好教會與神學界得知消息後,加以勸說與阻止,雷根才打消念頭,急流勇退,留給世人永遠的懷念。

或許,有一些美國人批評雷根說,他任內造成美國更多的赤字,使得貧富懸殊一再擴大。然無論功過如何,因著雷根與戈巴契夫兩人首次見面的「謙和共處」,使得冷戰結束,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若沒有他們兩位初次會晤時的謙讓,冷戰何時才能終了,柏林圍牆何時才會倒下,實沒有人知道。

當雷根於2004年6月5日死訊傳出時,戈巴契夫與柴契爾夫人,均不約而同的發表聲明向雷根致敬,並推崇他是一位「偉大的溝通者」、「美國真正偉大的英雄」。當雷根的靈柩於6月9日從加州移靈到美國華府國會山莊供民眾瞻仰,及6月11日舉行國葬告別禮拜時,先前的政治盟友柴契爾夫人與戈巴契夫,無不拖著老邁的身軀,親自前往華府弔唁這位昔日的政治盟友。

二.謙和共處-關係建立

雅各書的作者雅各寫信給散居在各地的基督徒時,曾經寫了一段論述「言語背後的兩種智慧」的話說:「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他就當在智慧的溫柔上,顯出他的善來。你們心裏若懷著苦毒的嫉妒和紛爭,就不可自誇,也不可說謊話,抵擋真道。這樣的智慧不是從上頭來的,乃是屬地的,屬情慾的,屬鬼魔的。在何處有嫉妒、分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雅各書三章13-18節)

雅各藉此訴說真的智慧乃從上而來,此一從上帝而來的智慧,能夠使人純潔、和睦共處。反之,假的智慧,即是從魔鬼、從私慾而來的智慧,叫人嫉妒、彼此紛爭。為能表現出「真智慧」的信仰作為,就必當用智慧的溫柔謙遜,以美好品行,將自己的行為表明出來。

第一次出國進修,心中充滿自信,因為是經過留學考試,過關斬將,「殺死」許多英雄豪傑,才取得全額獎學金到英國讀書的。

開學後不久,有次下課的Tea Time時間,在交誼廳中廊,看到桌子上放置著一個燙金的檔案夾,封面上有四個印有「高麗大學」的漢文斗大字體,旁邊坐著一位帶著黑框眼鏡,長相酷似韓國人,年齡大概只有二十出頭的年輕學生,姿態甚高的坐在椅子上不發一語,喝著自己的咖啡。看到他獨自一人,狀似孤單。為展現國民外交,我主動趨前與他打招呼:「我來自台灣,看到你旁邊放著一本『高麗大學』的檔案夾,想必您一定是韓國高麗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吧!」聽到我的問候,他不以為意的回答說:「是的!」為進一步的和他建立關係,我向他示好,直誇高麗大學是韓國第一流的學府,能考上高麗大學,真的很不簡單。結果,他自視甚高,連看都不看我一眼的就回答說:〝of course!〞(當然!)聽到這樣的回答,讓人覺得很不是滋味!為何這位和台灣人一樣,同樣受過儒家思想薰陶的韓國人,會出現如此驕傲的姿態,難怪沒有人願意與他講話!

碰到這樣的氣氛,我真的好想離開現場,轉與其他國家的同學聊天。不過,為保持風度,縱使內心不爽,我還是忍著,勉強自己和他繼續話家常。畢竟林肯總統曾經說過一句話:「眾犬吠月的時候,我卻從未聽說月亮因為這緣故而停止轉動。」自己怎能只遭遇「一犬吠叫」,就停止轉動。

閒談間,年輕學生老是以韓國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自居,並且以自己是高麗大學的畢業生而自誇。我想,這應該是民族自尊教育之下,所出現的態度。這樣的思想若不改變,往往會造成族群的無法融合,甚至會出現強烈的排他性格。然事實上,自己何嘗不是在小學時代,就被老師灌輸「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思想,只是自己受過神學教育,早已破除這種意識型態。為了面子與自尊,我乃不甘示弱的問他說:「你到英國讀什麼?是自費,還是公費?」結果,這位韓國留學生不好意思的回答:「我是自費來讀語言的,現在正在申請學校。」聽到這樣的答案,我差一點笑出來,心想,還在讀語言,連學校都還沒申請到,有什麼好跩的。「我是在台灣參加留學考試,取得獎學金前來英國讀神學的!」我得意的告訴他。

在短短半個小時的談話中,我發覺到,可能礙於他初次出國,年紀又輕,且還沒有申請到學校,心中缺乏安全感,加上民族自尊的緣故,才會出現這樣的態度。畢竟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心中的自我防衛與本位主義,就會顯得比較強烈。相對的,角色扮演也會較為「虛假」。待熟悉環境結交更多的朋友後,態度應會柔軟一些。

果然不出所料,事經幾個星期後,當大家彼此熟悉,也較適應英國的環境時,他的態度不但有了改變,也比起初次見面好了許多。幸好當時我沒有因為他的傲慢而逃離現場,反而以關心與「謙和」的態度與他溝通,結果兩人成了好朋友,經常「共處」分享。

三.謙和共處的實踐-彎腰

一則名為<彎腰,有時比站直更高!>的故事中談到:有一剛學成歸國的年輕博士到郵局辦事,結果承辦員的態度不佳,使得他情緒沸騰。回家之後,隨即向他在郵政單位服務的主管朋友告狀,要他轉告辦事員說他是位博士,豈可對他無禮,還要求他警告辦事員以後態度要好一些。聽到這樣的埋怨,朋友只能苦笑的點點頭。

幾天後,年輕博士又到郵局辦事,結果又遇到了上次那位承辦員,孰料態度不但沒有轉好,還對他百般的刁難。回家之後,年輕的博士又向郵政單位的主管朋友大大抱怨了一番,且再次的要求無論如何,一定要去告訴那個故意吹毛求疵的員工,提醒他博士的身份,叫他客氣一點。

兩天後,年輕的博士又在郵局碰到了那位辦事員。出乎意料的是,辦事員不但不再刁難,反而滿臉笑容,態度親切。年輕博士得意的回家後,打了電話告訴他的主管朋友說:「你終於教訓他一頓,替我出了一口氣,他的態度已經好轉。」朋友回答說:「我並沒有替你訓他。我反而告訴他說:你非常欣賞他做事謹慎、態度良好。」那位年輕的博士滿臉驚訝,深感納悶。結果,朋友對他說:「很多時候,低姿態比高姿態更有用。」

結語:

如今,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真有如二十世紀美蘇兩強之間的隔閡與緊張與。倘若雙方無法以「謙和」的態度彼此相待,要能「共處」談何容易!盼望雙方都能記得「彎腰,有時比站直更高!」這句話的道理,共同以「謙和」的態度,「不要毀謗,不要爭競,總要和平,向眾人大顯溫柔。」尋求「用和平栽種義果」的「共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