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自由的絆腳石 — 哥林多前書八章10-13節 — 林恩悌神學生

  • 林恩悌神學生

聖經:哥林多前書八章10-13節

10 若有人見你這有知識的,在偶像的廟裡坐席,這人的良心若是軟弱,豈不放膽去吃那祭偶像之物嗎? 11 因此,基督為他死的那軟弱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識沉淪了。 12 你們這樣得罪弟兄們,傷了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 13 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遠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

一、前言

哥林多教會是保羅第二次佈道時建立的教會,保羅很看重這段關係,那哥林多教會若是在現代,一定是一間在城市中心、經常辦活動,哲學講堂、很多小組與服事同工的教會,因為哥林多的所在是一個非常進步的海港城市,有學術,有文化,也有很多的資源,所以能夠看見各樣的恩賜。但是也因為這些恩賜,在哥林多的猶太、外邦基督徒爭吵不停。面對這個狀況,保羅在合一的主題裡面,提出新的反思。就是在信仰裡面,拜偶像之物,我們可以吃還是不吃?相信講到這,大家的心中一定有正確解答,或是回想到生活的經驗。不過,很有趣的是,保羅所提的中心好像不止這樣,邀請大家再一起來讀今天的經文。

「假如有人在這件事上良心軟弱,看見你這些『知識豐富』的人在偶像的廟裡吃喝,這不等於鼓勵他去吃那祭偶像的食物嗎? 那麼,這個軟弱的信徒,也就是基督為他死的人,將因你的『知識』而滅亡了!你們這樣做,得罪了信徒,傷害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所以,如果食物會使信徒犯罪,我就永遠不再吃肉,免得使信徒犯罪。」(林前8:10-13)

可能讀完有些奇怪,因為保羅的觀點是不吃無損,吃了無益嗎?甚至在一到八節保羅對於兩方都有鼓勵和肯定。那這樣保羅提問所重視的是什麼?所以,我們能夠知道,吃和不吃,是一個次要的問題,在這個自由的選擇中,真正的問題是,本來選擇的自由是好的,但是在這人卻成了生命的阻礙,成了彼此在信仰上的絆腳石。因此,我要透過主題來思考三個層次,自由如何成為絆腳石?基督徒的自由從何而來?最後就是,何為以捨己成就自由的福音?

二、本論

(一)自由如何成為絆腳石?

對於自由,最普遍的觀念就是:「人生而自由」,自由是人所擁有的權利。而在哥林多教會裡面也是,除了對於自由的看重,裡面的基督徒也因為各樣的神學、文化經歷,知道上帝贏過世界的一切,所有的偶像都是虛假,他們知道上帝賜給人自由的生活,這成為很重要的信仰原則。保羅對此也是給予肯定:「是,你們知道的是對的。」自由的表達是信心的展現,但,只有自由的表達,僅是在知識上的。

回到哥林多前書八章第七節:「然而,並不是人人都有這知識。有些人一向習慣於拜偶像,所以直到今天,每逢吃這種食物,總覺得是吃偶像的食物。他們的良心本來就軟弱,更因為吃了這種食物覺得受汙染了。」在我們生活周遭,有些初信的朋友就有這樣的經驗,他們剛接觸與相信這個信仰後,對於這些事物會有很大的敏感度,當吃到拜拜過的食物會感到身體不舒服,或是會吐,不然就是進到寺廟時,身體也會有反應,頭暈、不舒服。但是,在教會較久的我們,有時會就會覺得:「哎呀!去又沒關係,吃也沒關係」,不吃不做,是對上帝沒信心,要吃要去才有突破。

對此,保羅也有回應,在第十節中描述:「假如有人在這件事上良心軟弱,看見你這些『知識豐富』的人在偶像的廟裡吃喝,這不等於鼓勵他去吃那祭偶像的食物嗎?」這裡所用的語詞是「鼓勵」,意謂著吃並非因為信心堅定而做,而是還未準備好。從這,便能知道,保羅所形容的絆腳石,不是吃和不吃,其中的關鍵是這樣的關係「有沒有使人跌倒」。就如有時我們會看到一些人在服事的缺點,台語說的不好啊、唱歌會走音⋯⋯等等。面對這樣的情況,提醒與否,是人的自由。只不過,提醒的方式與目的為何,便格外重要,因為,方法的差異,可能會使人在信仰當中跌倒。所以,保羅所強調的,便不是只有考慮自我的自由,是在這當中,是否有人因此而跌倒。

(二)基督徒的自由從何而來?

那為什麼保羅這麼注重「是否會讓人跌倒」呢?因為,對保羅而言,基督徒的自由觀,有更加重要的意義。既然自由會成為絆腳石,那就從源頭講起,基督徒的自由從何而來?信仰需要時間來建造這是我們所了解的,但是當我們每次看見的都是誰不專業、不夠有信心時,或許這個比較的心態,在上帝的眼中,並沒有比那些,因為信心軟弱跌倒的初信或是非信徒更有知識,反而更屬於所謂肉體和軟弱。

在這次暑假參加兒童暑期營的過程,就讓我感到很深刻。這些參加的孩子,有很多並沒有完全認識主耶穌或是教會,亦或者是接受到許多神學的知識。但是每一次看他們唱歌、跳舞和小組長交流,或是邀請他們試著禱告回應上帝時,那個眼神和態度,甚至可能比我們信靠上帝更為單純。信仰的標準,並非我們所想像的那般在前在後。

「那麼,這個軟弱的信徒,也就是基督為他死的人,將因你的『知識』而滅亡了!」(林前8:11)在這段經文當中有兩個重點,我們來畫線做一下記號。

第一點、你的知識。這是很重要的提醒,因為這裡說的不是「基督、信仰」的知識,而是我們的。基督為他而死,但這樣的知識卻使他滅亡了,我們有講話的自由,但是沒辦法選擇聽到、看到的人有什麼反應。若是讓兄弟姐妹跌倒,我們也成為了破壞人與基督關係的一員了。

第二、也就是基督為他死的人。因此,信徒的自由,並不是出於誰服事、神學比較厲害,縱然我們覺得自己比較成熟、更愛主、更屬靈、有恩賜,但使人跌倒是愛主屬靈恩賜所要我們做的嗎?而且這些恩賜,都是自己所得來的嗎?雖然有時,我也會覺得我的恩賜是自己培養、訓練而來的,但是我們有機會在這,不就是因為基督的捨己,才成就自由的福音嗎?

(三)以捨己成就自由的福音?

「你們這樣做,得罪了信徒,傷害他們軟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林前8:12)跳脫這樣矛盾的關鍵,重點就是關注「心」,是那顆因為基督的救贖,所以更新的心。今天我們在教會服事、分享,不也是從一點知識、訓練,才漸漸認識上帝。但是我們成為基督徒外,除了知道基督外,是否有實踐在福音的中心,將愛放在這個知識當中。

聽起來,將愛放入知識中,對彼此來說好像很遠,不過,保羅提供一個回復合一,行出福音中心的辦法,一個保羅用於回應各大不同議題的答案,那就是「實踐十字架的救恩」,以捨己成就自由的福音。聽起來老梗,但是且聽我娓娓道來。其實我們能夠透過耶穌的生命歷程,看見這樣實踐的歷程並不單單在十字架上,而是活在生命當中,觀看祂如何成為幫助。最關鍵的就是耶穌所說的金句:「我能為你做什麼?」耶穌行過許多神蹟奇事,不過最大的神蹟,就是進入到他們的生命,建立關係,不管是貪財的、淫亂的、生病的、不信的、軟弱的。但耶穌注重的是那顆更新、悔改的心。而最後耶穌透過死和十字架來成就最大的神蹟。這樣,我們在教會當中,所看重的到底是什麼?一個我們心目中的理想?那,這個看重的事物,是否是上帝救恩中最看重的事物呢?我能為你做什麼?就是成就自由的第一步。

有時,我們會有自己信仰的一套原則,但是我們在提醒時,我們的方法,是不是使人更加不願意來認識和學習。是否有給予時間使人了解?若是失去關係,就什麼都很難分享,不是嗎?特別是假如我們的親人朋友不是基督徒,這樣我們不就變成使人絆倒的石頭。在生活中,我們會很希望自己的朋友、孩子或是所愛的人可以認識主耶穌,但是那個距離就是很難拉回來。我們可以講是因為時還沒到,是因為心還未準備好,可是,除了這兩個原因,保羅提醒我們,還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我們的自由是不是讓人跌到,看不到見證?我們在分享的過程,只是推展自由的理念,猶原使人跌倒。耶穌的死就是在提醒這件事,耶穌並沒有說律法不好,關鍵是我們要走入生命、建立活活的關係。耶穌是教會、關係的房角石,我們成做基督徒,也是小基督,若因為自己認為成熟的「自由」來破壞彼此關係,有什麼利益?若是耶穌在這個處境會如何選擇,來使萬人得著自由?基督捨己的自由,為的是要恢復人與人的關係,難道我們要拿這樣自由的福音來破壞那基督恢復的嗎?

鼓勵大家想一想,我們可以想看看,我們最希望誰信耶穌或什麼人認識耶穌。那我們也要思考,我們的自由是否成為他們的阻礙。在我的生命歷程中,有接觸過一些朋友,我問過為什麼過去有來教會的他們漸漸不願意來教會?我的朋友告訴我,他並不是覺得信仰或教會不好,而是因為在基督徒朋友的身上,看不到建立關係的見證,信仰往往只有和限制連在一起,要講台語、要穿正式、要來服事、要靜靜的聽,不然就是面對未信的親人,要講相信基督,但是面對教會的人的關心,反而更多於對親人的關愛。這樣實在可惜,因為在自由的選擇裡面,這些提醒與鼓勵是好的,本來這是很好的機會,但是有可能我們的選擇,不小心反而變成人沒辦法認識上帝的阻礙。

不過,在讀這段經文的時,也讓我思考,當我們在看別人如何跌倒時,聖經的提醒也在思考我的自由,有沒有可能讓自己跌倒?我們基督徒也不一定要每個拜日都要禮拜、奉獻、讀聖經或團契,這些其實上帝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是,這樣的想法,是不是也使自由成為使自己在認識主上的絆腳石。除了別人,自己也是。我們在聖經裡看到別人的問題是非常容易、清楚的,我們比較喜歡看到別人的問題,可以提醒誰誰誰,可是今天剛好上帝讓我思考聖經,聖經是給每個人的,我們要思考我們自己,是不是有意無意中,不一定有做錯,這是我們的自由、權利,我們會不會成為我們自己或是別人的絆腳石?

今天,我們聽完,也同樣有這個機會學習主的模樣。這個「擁有自由選擇的主」,犧牲自己自由,為著使我們得到自由的關係。為要使人明瞭其中最大的真理與誡命「愛神、愛人」。我們所擁有的教導和信仰學習的機會、服事的恩賜、工作的能力,都是恩典,並不是我們所唯一來誇口的。我們應該了解自己過去也曾有學習的歷程,如今成長,是為了使相同的恩賜傳承下去。我們,只是承受恩典、為福音澆灌的人,使他成長的唯有上帝的恩典和愛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