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經歷與回應 — 歷代志上二十九章10-19節 — 謝克岳牧師

  • 謝克岳牧師

聖經:歷代志上二十九章10-19節

10 所以,大衛在會眾面前稱頌耶和華說:「耶和華─我們的父,以色列的 神是應當稱頌,直到永永遠遠的! 11 耶和華啊,尊大、能力、榮耀、強勝、威嚴都是你的;凡天上地下的都是你的;國度也是你的,並且你為至高,為萬有之首。 12 豐富尊榮都從你而來,你也治理萬物。在你手裡有大能大力,使人尊大強盛都出於你。 13 我們的 神啊,現在我們稱謝你,讚美你榮耀之名! 14 「我算甚麼,我的民算甚麼,竟能如此樂意奉獻?因為萬物都從你而來,我們把從你而得的獻給你。 15 我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或譯:沒有長存的指望)。 16 耶和華─我們的 神啊,我們預備這許多材料,要為你的聖名建造殿宇,都是從你而來,都是屬你的。 17 我的 神啊,我知道你察驗人心,喜悅正直;我以正直的心樂意獻上這一切物。現在我喜歡見你的民在這裡都樂意奉獻與你。 18 耶和華─我們列祖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 神啊,求你使你的民常存這樣的心思意念,堅定他們的心歸向你, 19 又求你賜我兒子所羅門誠實的心,遵守你的命令、法度、律例,成就這一切的事,用我所預備的建造殿宇。」

壹、前言
歷代志上29:10-19 記錄了大衛王晚年時,在耶和華面前所發出誠心的禱告。這是他為國家、為百姓、為後代所留的屬靈遺產,是一篇深具屬靈意涵與充滿信仰深度的「臨別贈言」。

這段禱文,可說是歷代志上卷整個敘事的高潮,也是大衛內心的肺腑之言。他選擇以敬拜與祝福作為內容,既沒有誇耀自己的權勢,也不述說個人的功績。只說出他一生的信仰核心與對神忠誠的心志。禱文中充滿對神的讚美、對神主權的承認、對百姓的祝福,以及對未來的期盼。

身為後世,有機會領受大衛所留下屬靈遺產的我們,該如何從這段禱文中,認識與經歷到,神對我們的心意與賜福?同時,也在這當中,該怎樣以實際的信仰行動,回應神對我們的慈愛與恩惠?

貳、本言

一、稱頌神:敬拜中認識祂,認識中敬拜祂
根據歷代志上29章的記載,我們得知,大衛明白神沒有要讓他建聖殿,是指定他兒子所羅門來執行這項工作,依然盡其可能,為聖殿的建造預備材料。他召聚領袖、百姓共同參與奉獻。當奉獻的行動告一段落後,大衛在眾人面前向神發出稱頌。這記載在10-13節,請我們一同來看這段經文。

大衛說:「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我們的父,你是應當稱頌的,直到永永遠遠!耶和華啊,尊大、能力、榮耀、勝利、威嚴都是你的;天上地下的一切都是你的;耶和華啊,國度是你的,並且你為至高,為萬有之首。豐富尊榮都從你而來,你也治理萬物。在你手裏有大能大力,你的手使人尊大強盛。我們的上帝啊,現在我們稱謝你,讚美你榮耀之名!」(代上29:10-13)

為什麼大衛要以「稱頌神」作為禱告的開始?個人對此的理解為:首先,是與稱頌對象之間的關係。他稱呼神為「我們的父」,強調神與以色列在關係上的親密,也指出這位神是「永永遠遠」應當被稱頌的。此處道出一個信仰的核心觀念:神既是創造者,也是歷史與時間的主宰。祂的名與榮耀是存到永遠的。這位君王,向百姓表達神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性,也同時為全民的信仰指出該怎麼看待神、認識自己的重要方向。

其次,是對稱頌對象能力與作為的認識。大衛以「尊大、能力、榮耀、勝利、威嚴」等五重的詞彙,將神的偉大與崇高;神的大能與作為;神的聖潔與光輝,神的權柄與王權,描述出來。清楚地告訴百姓,神是至高全能,也是當受敬畏;既掌管屬靈國度,也治理具體世界。

再者,對稱頌對象的稱謝與讚美。這是對神屬性的回應,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出於對祂榮耀之名的真誠敬拜。敬拜獨一真神是整個以色列信仰的核心。因為唯有主耶和華的名是聖潔、公義、配得稱頌的。

由此,我們可知,敬拜的根源是對神的認識,這不是形式化的宗教活動,而是對神屬性認識的自然回應。經文中提及的「讚美祢榮耀之名」,指出敬拜的焦點是神,且祂的名是榮耀的。當人知悉、理解、感受到,所有的一切皆出於神大能、掌權的手,自然就會流露出,對祂敬畏與感恩的情懷。

此外,從大衛對神的稱頌中,提醒我們敬拜神的態度,應該如何?敬拜,是我們對神本性與作為的直接回應;是帶著敬畏與感恩;是以心靈和誠實與神的交流;是全心全意的獻上自己;是將一切完全歸榮耀於神。而不是想要與神做出各類形式的交易,或是想得到從中獲取什麼樣的利益。這提醒我們,基督信仰的敬拜與讚美,不是因為我們可為此得到、擁有什麼,而是因為「神是誰!」
若我們願意敞開心懷「在敬拜中認識神,在認識中敬拜神」,自然,我們敬拜的態度與信仰的方向就不至於偏差。通過聖經的教導及與神對遇的經歷,使我們的神觀、人觀、價值觀、世界觀,被正確地建立。能夠在成功中,不致驕傲,因為明白我們享有的一切,都是神的賞賜、神的賜福;也可以在挫敗中,不感到絕望,因為知道神是掌權的主,祂必與我們同在;也得以在擁有中,不致自私,願意分享,因為了解到我們只是神國度的管家,是祂託付我們善盡管理之責。

二、經歷神:祂的慈愛信實,祂的保守顧念
大衛,是整本聖經中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具多重的身分。他既是君王,也是詩人、牧人與敬拜者。然而,他的一生並非無瑕疵,反而充滿張力:他曾戰勝巨人歌利亞,也曾跌入情慾試探。他一方面是「合神心意的人」(撒母耳記上13:14),另一方面卻犯下姦淫與謀殺的大罪。這些矛盾,使我們不得不問:大衛憑什麼蒙神揀選並得稱為榜樣?個人對此的理解與看法,為:神的恩典。

神的恩典首先體現在對他的揀選中。神不照人的眼光揀選,而是按照祂自己的計劃與旨意,使大衛受膏為王。之後,他並未立即登上王位,在掃羅王的嫉妒與追殺之下,成了逃亡者,經歷了長時間的等待與苦難後,才成為君王。而他「奪妻殺夫」的犯罪事件,則成為他一生最黑暗的時刻。他為這一連串的錯誤悔罪,求神赦免,仍必須得承受家庭與王國出現失和、動盪的結果。儘管如此,他未停歇尋求神、感謝神,向神獻上頌讚與敬拜,組織利未人的敬拜制度,並在晚年預備建造聖殿所需的一切。

這位從牧羊童變成以色列王、從逃亡者變成敬拜領袖,這一切的轉變,都不是靠著自己的能力,而是所神賞賜的恩典。因著神的同在,他的一生經歷到神的慈愛與信實、神的保守與顧念。相信,大衛對百姓說出這一段的臨別禱文之時,心中一定有很深的感觸,才會說出:「我算什麼?」這句回顧一生的往事,帶有強烈省思的話。

「我算什麼?」是一種敬畏的姿態,知道神與人之間,在地位上的差別。神是創造及掌管萬有的主,人只是有限的受造物。創造的主,在恩典中賜與我們生命,期待我們能與祂的生命相連結、同契合,活出豐盛、美善的生命。同時,神也是掌權的主,人世間任何的王權都遠不及祂,一切的「尊大、能力、榮耀、勝利、威嚴」都歸屬祂。

「我算什麼?」是一種清楚的體認,神與人之間,在關係上的建立。守約施慈愛的神,揀選我們成為祂的子民,是祂所愛的兒女。在神恩典的幫助下,我們學會單單信靠祂,而不去倚靠這世界的任何力量與權勢;也學會唯有聽從主的話語,認得祂的聲音,而不盲從、不跟隨,其他的話語和聲音。因為這世界和其中的一切,都無法存續到永遠,只有祂才是永活的真神,是信實的主。

在當今這個充滿變動與不確定的時代,我們見到,也感受到,一些不容易處理的問題,並沒有隨著時代思潮與科技的進步,有所降低,反而更多、更顯複雜。這些難題,有可能是家庭的教養、夫妻或是親子關係的疏離;也或許是社會處境的問題,人口結構的改變、貧富差距的擴大、社會安全網的漏洞、歧視仇恨的言論到處流竄、個人資料失去隱私保護、詐騙風氣的盛行;又應該是國際政經局勢的不穩定、台灣國防外交處境的困難、全球區域衝突的擴大與白熱化。

難題的存在,提醒我們,要倚靠的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而是全然信靠那位掌權的神、施恩的主。當我們願意把這一切交託給祂的時候,慈愛信實的神,必定保守顧念我們,使我們親身經歷恩典,祂不僅是我們的高台、避難所、患難中隨時的幫助、困苦中大力的拯救;也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祂的同在、祂的引導。因為祂的話語應允我們:「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幫助你,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以賽亞書41:10)

三、回應神:心懷謙卑感恩,甘心樂意奉獻
讓我們繼續把這段臨別禱文中的第14節完整看一遍,大衛說:「我算甚麼,我的百姓算甚麼,竟然能夠如此樂意奉獻?因為萬物都從你而來,我們把從你的手得來的獻給你。」

大衛在百姓慷慨奉獻之後,沒有以自己的王位,所擁有的權力為焦點,而是帶領百姓聚焦在那位配得稱頌、敬拜的神。大衛很清楚向眾人表明,唯有神才是恩典的賞賜者,並強調「萬物都從神而來」。一切資源的供應,都是出於神;一切奉獻給神的禮物,都是歸屬神的。

大衛稱自己和百姓都「不配」能如此奉獻,這表現對神深刻的感恩與敬畏。他們所奉獻的,本來就是神所賜,奉獻只是將原屬神的物歸還給祂。「人的不配得」與「神的配得」,在此表露無遺。

當人明白,人的不配得與神的配得,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之後,人才有辦法學會「不越位」。人與神的關係,會出現損害、疏離,導致問題的出現,其中一項主要的原因即是:人的越位。在足球運動中,越位,表示有人超出該有的界線與範圍,造成犯規;在信仰中,越位,則是指人想要扮演和神一樣角色,擁有和神一樣的地位,而導致犯罪。先祖亞當和夏娃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也因為他們的犯罪,我們也都由先祖繼承了罪性,而與神的關係疏離。

大衛的禱文,帶領百姓,也帶領我們,如何不越位,清楚地認識自己、認識神,也在這樣的過程中,心懷謙卑感恩,甘心樂意奉獻,以兩個「心」來回應神的恩典。

心懷謙卑感恩,是基督信仰很看重的美德,也是神所喜悅的事。人會越位,其實和驕傲脫離不了關係,人一驕傲,往往容易自我膨脹,忘了自己是誰。整本聖經都指出驕傲所帶來的不良後果,且歷世歷代的信仰偉人,一再告誡人們不要驕傲,要學習謙卑。

由此,就讓我想到,一位集牧師、作家、神學家、聖經翻譯家多重身分的人,他忠心委身牧養一間規模不大的教會,長達29年,他堅持以謙卑、聆聽、陪伴的方式牧養會友,而不是讓自己成為活躍在媒體上的名人。當他牧會一段時間後,開始寫作並翻譯聖經,因書籍的暢銷而受到眾人得注目時,他反倒婉拒媒體的採訪與演講邀約。這人知道神呼召他作牧者,而非明星。結束近半甲子時間的牧會後,受邀到加拿大擔任神學院的靈修學教授,數年後退休,在家專心寫作。

這人就是畢德生牧師,因他的著作對教牧人員的靈性引導,帶來極大的幫助,而被稱為牧師中的牧師。我個人也從他所寫的書籍中,無論在牧會或是靈性的建立與成長方面,得到很大的助益。就我看來,他是一位謙和內斂且具強大生命影響力的人。他的謙卑不是一種「演出的姿態」,而是一種長期操練,讓自己的生命,順服於神,並誠心實意與神同行的結果。

畢德生牧師說過:「謙卑並不是貶低自己,而是在神面前正確看待自己。」這表示,真正的謙卑不是心理上的自我貶抑,而是生命中的「自我退位」,讓神居首位。這種不越位,讓神居首位的謙卑生命,乃是靈命成熟的表現,也是成為門徒的基本素質與應該活出的態度。

具謙卑的生命特質,自然就會以感恩的心看待生命中所擁有的一切,也能夠將其轉化成具體的行動,甘心樂意將金錢的獻上、時間的擺上、才幹的使用,都歸給神,由祂所使用,以此回應祂賞賜給我們的恩典。

參、結語
大衛的臨別禱文,告訴我們,頌讚的真義,是對神的身分與作為有清楚且正確的認識,而能夠在敬拜中認識神、認識自己,並展現出對神更深的愛、全心的敬拜;也通過敬拜,帶領我們,重拾自己是神的兒女這個寶貴的身分,在神的恩典中,經歷祂的信實與慈愛,祂對我們的保守與看顧;並願意以謙卑感恩的心、甘心樂意的心,回應神恩典的賞賜。

頌讚與敬拜、認知與經歷、順服與委身,為我們如何親自與恩典的神對遇的關鍵要素,也是見證神的恩典,如何在我們的生命中不斷流露與顯明的重要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