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生日的願望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箴言三章13-15節、約翰一書五章14-15節

引言
2015年八月的第一個禮拜天,是德生教會誕生五十一週年(1964-2015)的日子,每年此時,教會都會舉行感恩禮拜,藉以感謝上帝,同時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同一天,亦逢長老教會的「聖樂紀念主日」,也是本會慶祝父親節的主日,所以,教會都會在此時舉行「設教週年暨聖樂與父親節」的三合一禮拜。
2014年設教五十週年時,本會不但舉辦諸多慶祝活動,也舉行五十禧年感恩禮拜,亦出版了五十禧年紀念特刊,相信大家都還印象深刻,且回味無窮。當德生教會邁入設教五十一週年,也就是五十一歲生日之際,且先讓我們為過去的五十一年,再次感謝上帝的保守與帶領,接著,我們也當為未來的日子擺上展望,祈求上帝繼續帶領德生教會,同時保守長老教會所有的福音事工。
當然,我們亦可藉德生教會的成長經驗,省思長老教會的未來。因未來的日子,長老教會所須面臨的挑戰,除了信徒的老化、少子化、青年流失之問題外,偏鄉與小型教會的萎縮也將面臨嚴重的挑戰,還有,實踐神學教育的缺乏、長老教會的現行組織不適用於大型教會得加以調整,又教會長執與各機構的董事對於「職份」與「權位」分不清等問題,也都值得我們深思與改正。
一、德生的歷史年譜
古諺云:「樹無根,葉未旺;人無歷史,理想未深。」足見,「根」與「歷史」對於人們而言,乃何等重要!同樣的道理,德生教會是我們的根,過去的五十一年是我們的歷史。基於此,我們當深入瞭解自己的歷史,才能興旺福音,實現理想。
以色列人每逢逾越節時,長者皆會不厭其煩的向子孫重述他們蒙恩的歷史,藉以向上帝的愛、拯救、保守與帶領獻上感恩。儘管德生教會創設之歷史,德生人早已耳熟能詳,然為效法以色列人感恩的精神,必須再次訴說,好讓我們感謝上帝對德生教會的恩待時,也能祈求上帝繼續帶領德生教會,同時立下願望,再創德生的歷史。
德生教會乃1964年八月第一主日,由當時在高雄新興長老教會牧會的蘇天明牧師,為響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台宣教一百週年(1865-1965)的倍加運動所創設。母會為劃分德生教會的牧區,乃將住在高雄市大同路以南、中山路以東的新興教會會友劃分到德生教會聚會,大同路附近之會友,則任其自由選擇。
1964年8月2日成立,由高雄中會議長李傳牧師開設禮拜。
1965年8月8日第一屆長執就任。
1967年2月26日第一次建堂,由蘇天明牧師主持動土定礎禮拜。
1967年9月17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
1969年於壽山中會春季議會獲准升格為堂會。
1981年開設大仁教會。
1987年8月23日開設德生第二教會(現改為漢民教會)。
1990年9月30日由陳播春牧師主持新建禮拜堂動土定礎禮拜。
1992年3月29日舉行新建大樓獻堂感恩禮拜。
1993年接納燕巢教會為支會,協助其福音事工。
2000年起,教會開始推行一連串的事工。
2002年2月17日,開始第三場(華語)禮拜。
2012年9月,開始第四場青年禮拜。

如今,教會從設立之初的一位牧師,增加到現在的五位,主日禮拜的平均人數也由當時的70人,增長到目前的700多人。當我們慶祝德生教會的五十一歲生日時,期盼我們能在「慶生」的這一天,透過「許願」,再次立志,擔負起傳揚福音的神聖使命。

二、願望
「許願」(願望)是慶生會當中的重頭戲,壽星在吹蠟燭之前,都會透過許願訴說內心的願望。事實上,除了慶生會當中有許願的儀式之外,遊覽地區或名勝古蹟,也常可看到讓人許下心中願望的許願樹、許願池、許願牆、許願板…等。

談到「許願」,使我想起,有一年暑假,本會的德生樂集到日本演出,團員利用空檔外出旅遊時,來到日本的一處古蹟參訪,古蹟的入口處矗立著一片許願牆,牆上掛滿著許願牌,每個許願牌上均有訪客用自己國家的文字所寫下之「願望」,看起來頗為有趣。當我逐一觀賞許願牌上琳瑯滿目的「許願文」時,有一位就讀國中的樂團團員,買了一塊許願牌,用簽字筆寫上「釣魚台是台灣的,不是日本的。」之後,隨手在我面前將之掛上,看來頗令人莞爾!

藉此附帶分享,最近,前總統李登輝先生訪問日本時,因公開發表「釣魚台是日本的」之言論,隨即在台灣引發一連串的撻伐,直指他「喪權辱國」,甚至要修法取消退休總統的禮遇。為此,不同顏色和意識型態的人,還引發一陣論戰。週三晚間查經祈禱會時,主理者也曾引以為例,談到這次所發生的「釣魚台風波」。為回應主理者的敘述,祈禱會結束前,我乃提出個人淺見,即,若有人問我「釣魚台是誰的?」我會這樣回答:「歷史上曾經是清朝的;版圖上現在是日本的;台灣人的意識型態上是台灣的;站在統一的立場上是中國的;選票上,總統候選人得說是台灣的;然而在信仰上,應當是上帝的。」

雖有人所許下的願望並不切實際,也不一定能夠達成,然有願望就會有理想,有理想就會有目標,有目標就會有前進的驅策力,也就如聖經所說的:「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箴言二十九章18節)然而前提是,許願之時,還是得考慮現實面與自己的能力,並付諸行動,才能達到目標,否則,只會成為一種妄想。

或許,有人認為「許願」是一種世俗化的用法,基督徒最好不要用,應該用「願望」,但這只是個人的主觀意見。基本上,無論是「許願」或是「願望」,都是一種心願和希望的表達,兩者應該都可引用。因聖經當中,保羅和使徒約翰亦曾對上帝子民的信仰、靈命與得救,許下如此的願望:「弟兄們,我心裡所願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羅馬書十章1節)「親愛的弟兄,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約翰三書一章2節)同樣的,身為德生教會的一份子,我們也當對於本會與長老教會的未來,尋求異象,並許下願望。

三.留下最好的遺產
在少子化的今天,除了學校的學生日漸減少之外,教會的主日學與青年事工亦同樣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有不少教會的主日學學生與青少年團契的聚會人數,與二戰之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不可同日而語。小時候,雖然我所屬的母會之主日禮拜人數只有一百多人,但兒童主日學人數卻多達百人以上,青少年團契的聚會人數平均也都有四、五十人,然而如今,卻寥寥無幾,實令人不堪回首。

若以目前有七百人聚會的德生教會來看,本會現在的兒童主日學師生平均聚會人數約有七十五位左右;青少年團契加起來大概也只有四十幾位。若和1960-1970年代的母會相較,實在不成比例。會有這樣的結果,除了和少子化有關之外,還是有其他的因素存在。事實上,若將本會目前在幼稚園、小學、國、高中就讀的學生加起來,人數應當不只這些,但卻有不少家長寧願將子女的課業擺在第一,並未積極鼓勵孩子出席參與聚會、追求信仰,正是一大原因之一。

無可否認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大家都能理解,且學生認真於課業乃是本份,只是在追求「知性」的教育之同時,「靈性」的教育也當注重。否則,小學與國高中階段沒去教會,長大之後,才要孩子追求信仰,乃為時已晚。這樣的問題,在本教會就曾有幾位會友告訴過我,他們心中的遺憾。其因,乃孩子求學時期,身為父母者只重視孩子的學業,疏忽了孩子信仰的造就與培養,導致上大學和出社會工作之後,怎麼勸和提醒,就是挽回不了,才後悔莫及。

無可否認的,想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好學校就讀,畢業之後能謀得理想的工作、享有不錯的待遇、過美好的生活,乃是天下父母的共同願望。除此之外,留下一筆財產或現金給子女,亦是國人的固有傳統價值觀,本無可厚非。

擔任過財政部長和中原大學董事長的白培英先生,應禧年基金會之邀,在「留什麼給子孫研討會」中,特別引述2013年匯豐集團所發佈之「未來的退休生活調查報告」談道:「台灣人平均計畫留給子孫的遺產達19萬美元(約台幣560萬元),在亞洲各國排名第三。匯豐說,台灣人愛存錢,上一代又希望下一代能過好生活,因此資產通通留給子孫,使得台灣人『遺產平均值』較高,近七成的台灣人表明,花不完的錢、所有財產都會給自己的兒女。

從匯豐的說明來看,這項調查可能只限於存款部分,並沒有包括房地產等在內。如果兩代同住,父母離世之後,房地產自然會留給兒女,斷無將兒女掃地出門之事。

另一種看法則是父母不必留錢財給子女。這種看法可以清末名臣林則徐的家訓為代表:『子孫若如我,留錢做甚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甚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照林則徐的說法,無論子孫賢愚不肖,留遺產給子孫總是會害了子孫。」

基本上,白培英先生對於是否遺留財產給兒女,並沒有給予我們絕對的答案。雖是如此,他乃以下列這段話作為建言:「如果兒女業已自立,自然不必留下財產給他,但子女如尚在學並未就業,或有其他有待扶助的情況,酌留遺產仍有必要。若顧慮子女獲得遺產不能善用,或揮霍糜費以致墮落,不妨辦理信託,規定子女領用的限制,以資防範。總之,是否留下財產給子女,不宜一概而論,求神賜智慧給面臨抉擇的人。」(資料來源:基督教論壇報2015年7月29-31日,3723期,第7版)

白培英先生認為,無形的財產遠比有形的財產更重要。何謂無形的財產?即「品格、道德、敬畏上帝、為人處世的榜樣等。」其中尤以「敬畏上帝」最為重要,因箴言三章13-15節告訴我們:「得智慧,得聰明的,這人便為有福。因為得智慧勝過得銀子,其利益強如精金,比珍珠(或譯:紅寶石)寶貴;你一切所喜愛的,都不足與比較。」是的,得著智慧者不但有福,其所擁有的智慧遠勝過金銀財寶。然而要得著智慧,乃要從敬畏上帝開始。因聖經明載:「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九章10節)

我常在想,除了不可抗力的因素之外,若德生教會的每位會友都能將主日分別為聖,全家大小一起謹守安息日,到教會做禮拜,教會聚會人數應當不只如此。當然,奉獻也是一樣,若大家都能謹守本分,應該會更多,而可以開啟更多的福音事工。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戲稱為「長」又「老」的「長老教會」,到2014年為止,雖多達1254間教會,號稱台灣第一大教派,然其中有五百間教會低於50人聚會。若進一步以聚會人數的百分比觀之,100人以下的教會高達70.94%,200人以上的教會只有9.63%,超過500人以上的教會則不到1%。(資料來源:PCT研發中心2007-2014統計數據)反觀其他的新興教派,會友的年齡層不但較為年輕,且增長快速。令人訝異的是,這些成長快速的新興教派之牧者,有不少出身於長老教會。我曾與其中的幾位牧者交換過意見,他們皆不約而同的表示,主要因素,除了體制外,「組織」牽制到「有機體」、禮拜儀式、語言、牧養方式等,也都值得深思。

無論如何,既然我們屬於長老教會,就得依照現行的體制來運作,但必須注意的是,年輕人乃是德生教會的未來,更是長老教會的希望,教會不能沒有青年人。基於此,在本會設教五十一週年的今天,身為牧師的我,乃要藉此邀請大家一起許下這三個願望:

1.全體會友都能分別為聖,每一個主日全家一起謹守禮拜。
2.留有形的財產給兒女時,更當留下敬畏上帝的無形財產。
3.支持牧師團的福音事工,致力實踐一領一新倍加的運動。

結語: 本文最後,讓我們以約翰一書五章14-15節所載之經文作為德生教會五十一歲生日願望的共勉:「我們若照祂的旨意求甚麼,祂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祂所存坦然無懼的心。既然知道祂聽我們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們所求於祂的,無不得著。」因遵行上帝的旨意,祂就會聆聽我們的禱告,並成就我們的祈求。期盼我們能共同努力,達成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