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小行動,大作為 — 列王紀下四章1-7節;使徒行傳二十章35節 — 謝克岳牧師

  • 謝克岳牧師

聖經:列王紀下四章1-7節;使徒行傳二十章35節

壹、前言

行動,可說是作出甚麼樣的動作,也可說是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的活動。行動具有「動態」的特性,而非靜止。我們的生命,是不斷地在進行活動,我們的思想、意念與行為皆如此。同時,生命也是由許多微小的行動組成,小行動不見得就只能帶出小改變,成就小作為。看似平凡的小行動也有可能帶來大作為的成就。重要的關鍵就是與神連結,以神的愛為本,專心仰望倚靠主,成就祂的旨意。

貳、本言

一、愛的行動:具使命與悲憫情懷

以利沙,這位繼承以利亞的先知。在列王紀下第2-13章,以很大的篇幅,記載關於他的事蹟。主要是通過他的神蹟行為,來顯示他耶和華先知的身分,同時,也表達出他確實是以利亞的接班人。特別是2:1-18節,描述以利沙與他的老師以利亞離別的一幕:以利沙求其師留給他感動「以利亞的神靈」,讓他有能力繼承衣缽。而後,以利沙也如同其師一樣,一生充滿傳奇性的故事,成為神所用的器皿,見證他是一位「耶和華宗教」的重要維護者,與「先知精神」的真正繼承者。

以利沙,這位合神心意的先知,不求權力、不求財富,只求神的靈同在,這是他在信仰上的最高價值觀。同時,為神所重用的他,具救國愛民、悲天憫人的情懷。不僅成為和平的使者:善待敵國人士,化干戈為玉帛,治好亞蘭國將軍乃縵,也善待被俘的亞蘭國軍隊,甚至連亞蘭王都要請教他。此外,他還是一位具慈心憐憫的關顧者:關懷有需要的孤兒寡母,替這些人伸出援手,解決他/她們的困難;更是嫉惡如仇,不向惡勢力低頭、妥協的人格者:採取積極的行動,抵抗亞哈王的獨裁與惡行,與「巴力崇拜」對以色列民所帶來的危害。

我們今天所讀的第一處經文,列王紀下4:1-2的敘述,先知門徒的遺孀經歷了經濟上的困難,有債主要來追討債務,因為無法立即拿出錢還債,又面臨家中成員的人身自由權,遭受到威脅。丈夫過世,沒足夠的錢還人家,就已經很可憐了;討債者又嗆聲,要是再不還的話,就要將兩個小孩抓去當他的奴隸,作為償還。骨肉至親竟然要因為這樣就此分離,對這位寡母來說,屋漏偏逢連夜雨,真是情何以堪啊!

在絕望無助的情況下,婦人只好趕緊找到神人以利沙,看在先夫同為先知門徒這個「同行」或是「校友」的份上,看看他能否幫得上忙,以解決這棘手的問題。以利沙向這位婦女問了兩個問題:「我可以為你做甚麼呢?告訴我,你家裏有甚麼?」特別是「我可以為你做甚麼呢?」這個問題,不是那種上位者,以盛氣凌人的姿態,對下位者採以施捨的語氣,提出問題。不是這樣!以利沙乃以站在同樣的高度、悲憫的情懷、同理的心態、和善的口吻,說出:「我可以如何幫助你?」來為這位走投無路的婦女,協助處理她的難題。把受苦者,視為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夥伴,是對人的尊重,也是關懷者所應具備的特質之一。

以利沙同時也展現,身為先知的「使命」。當國中的百姓,遭遇難題,有求於他時,不會就其身分、地位而有差別待遇,無論是王公貴族、販夫走卒,只要在能力的許可範圍內,他必定盡力幫助,不推託、不嫌惡、不失信。他的使命感,造就他不僅成為悲心憐憫的關懷者,更成為那時代的宗教改革者與社會道德的重建者。

既是教育家,也是基督教靈修作家的帕克.巴默爾(Parker J. Palmer)說過:「關懷的目標,不是孕育新的事物,而是養育、保護、引導、鼓舞既有的生命。關懷背後的力量,是對他人的憐憫­-因為知道他人與我們本身的命運息息相關,大家休戚與共,就更激發出這種憐憫情懷。」以利沙對寡婦所說的問句,顯出大家休戚與共,我們都是歸屬與神、同為服事神的家庭,為生命共同體的憐憫情懷。當然,由此情懷衍生而出的行為,即為關愛的行動。

二、成為禮物:平凡物卻成就奇事

愛,不能只有在言語上,也要展現在行為上。關愛的行動,可以成為禮物,祝福他人。

畢德生牧師(Eugene H. Peterson),曾提過愛與行動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愛不能只成為名詞的題目,供人探討而已。愛,在我們的聖經裡面,是意義重大又充滿活力的「動詞」。他說:「當愛變成動詞的那一刻,就已進入我們的生活。這個動詞一旦以命令句發出,就藉著順服的行動甦醒過來。愛進入行動,嵌進故事,也在故事中顯明本相。」

愛的行動,帶出愛的故事。再次回到今天所讀的第一處經文,列王紀下4:2-4的內容描述,寡婦先是對先知以利沙回答:「婢女家中除了一瓶油之外,甚麼也沒有。」隨後,以利沙要她盡可能去向左鄰右舍借空的器皿回家。先知就是利用這一瓶油,行神蹟奇事,使這些空器皿裝滿了油,可用這些油所賣的錢還清債務,並還有餘,使家人過活,度過難關。

從這個故事的內容來看,其實,我們都如同以利沙這個故事所提及的一瓶油一樣,是平凡不過的物品,是生活所需品。油生出油,充滿在所有的空器皿當中,直到再沒有可裝填之處。同理,愛的行動,生出愛,源源不絕,滿溢而出。看似微小的愛的行動,卻成就非凡、令人驚異的大作為。

按照猶太人的習俗,當男性在13歲生日時,就會於會堂舉行成年禮的儀式,稱為Bar Mitzvah,為「誡命之子」的意思。這也是說,男性在13歲之前,都被視為孩子,雙親有責任以神的話語教導他。但是受了成年禮後,不僅在信仰上成為獨立的個體,也被成人群體所接納。儀式中,成年禮的主角,要在眾人面前用希伯來文誦讀聖經,並宣示定意要遵行神的誡命。之後,接受拉比與父母及眾親友的祝福。

曾經聽過一則行猶大成年禮的父親,對孩子的祝福,是這麼說的:「我兒,無論甚麼事發生在你身上,成功與否,是否成為重要人物,將來健康與否,要永遠記得你母親和我多麼愛你。」這段話,道出了父親對孩子的愛,也表達出這是多麼滿有恩惠的祝福。能夠被愛,是多麼的幸福;能夠被肯定,是多麼的有福;能夠在愛中被肯定,是很大、很高程度的祝福。

其實,這段父親對孩子祝福的話,與神對我們所說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我們都是蒙神所愛的人,在神的眼中,每個人都是珍貴的。在祂的恩惠中,我們受肯定鼓勵和扶持安慰。祂無比的愛,使我們得到真實的平安、全然的醫治,與真正的滿足。

今天是我們台灣所過的父親節,在此,祝福全天下所有的父親,爸爸節快樂外,也期待我們所有人,都能夠像先知所使用的這一瓶油一樣,看似平凡,卻因著有神的同在、神的動工、神的慈愛,而成就非凡,成為一項祝福人,使人得到滿足的禮物。

三、服務要旨:生命與生命的交會

從今天我們所看,以利沙幫助寡婦的故事中,先知向受助者所問的問題:「我可以為你做甚麼呢?」得知,愛的行動,是需要具使命性與悲憫情懷,還有神親自的施恩帶領、扶持幫助。若缺乏這些要素,以人的有限和軟弱,真的不見的就能夠長久維持,繼續運作下去。

盧雲神父(Henri Nouwen)曾說過:「服事者的重要呼召,就是時刻把人的故事與神的故事連結起來。人的傷痛乃是與神的受難,最親密地連結在一起。」基督的愛,顯明了神救贖我們的故事,也讓我們的故事,與神的故事有所對遇,並交錯纏繞。基督復活的生命,成為我們服務的動力來源,不再是出於人的血氣、倚靠自己,而是能夠甘心事奉,倚賴主的大能大力,成為剛強。換句話說,神的生命,轉化我們的生命,使我們成為祂所使用的器皿,擁有足夠的能力,以此祝福別人的生命。

或許,我們可以從「我可以為你做甚麼?」這個問題去引申,問另外一個問題:「我們可以成為別人甚麼樣的生命禮物?」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分享個人的一段談話經驗。今年一月中旬,有機會和家人並家兄的同事,到台東出遊,順道訪友。剛好有機會和幾位在當地大專院校任教的教師,共享晚餐。餐敘中,天南地北的聊著,席間,突然有人提到白冷會的神父和修士們,對台東的貢獻。除了對當地的青少年同學,技職教育的培養外,還有這些人在醫療、慈善、傳道…等諸多方面,無私的奉獻。這話題引起我的關注並提及,會對這個團體有比較多的認識,是因為2013年的2月,台南神學院邀請攝影家范毅舜老師專講,分享他所新出版《公東的教堂》的內容。剛好當天我是院方指派,負責招待協助范老師的同工。藉由當時范老師的經驗分享,讓我更明白這個團體,在台灣所做的事與影響的層面,竟然是這麼深遠、這麼大。為台灣的東部,付出一生歲月的這些瑞士籍的神父與修士們,以一點一滴的行動,成就改變人生命的大作為,令人動容。而這幾位在當地服務的教育工作者,也一致地認同、感念、敬佩這個團體,對台灣所作的一切努力及付出。這些離鄉背井,定根於台灣東部的神的僕人們,將自己呈獻而出,成為生命的禮物,贈送給台灣,使花東地區的居民,生命因其而得益得福。

當然,在我們將自己作為禮物贈送給他人時,我們同時也是在經歷他人的生命故事。或許這過程,有歡笑、有眼淚;有甜蜜、有辛酸;有喜悅、有難過。盧雲神父曾提過:「服事的挑戰,是幫助處於生病或傷心的人、生理或心理遭遇痛苦的人、因貧窮與壓迫而受苦的人、陷入世俗的人際網絡的人,並同時目睹和經歷這些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是神在這世上持續不斷的救贖工作。通過這些洞見和經驗,帶來醫治、修復世界與神之間破碎的關係。」

一言以蔽之,服事者乃是奉主之名,所行出關乎生命的工作。不只是生命故事的連結,也是生命關係的復和。這些連結、復和,使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交會,因著基督,並在基督裡,愈加深化、愈加緊密、愈加契合。

參、結語

因著基督的愛與祂的同在,使人的故事與神的故事,有所連結,人得以經歷神的憐憫、慈愛與良善,以此宣揚神奇妙的作為。同時,這也是生命的交會,當基督復活的生命與我們的生命交會後,我們的生命受到改變、更新與轉化,願意成為主的器皿。使自己活出有愛的生命,以一點一滴愛的行動,寫下一篇又一篇愛的故事,成就改變人心與生命的大作為,使人因我們而蒙福。

使徒保羅在使徒行傳20:35,特別提醒我們,服務的真義,究竟為何,也告訴我們該如何行:「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願我們能夠在服務當中,繼續不斷地領受、思考這句話,所帶給我們寶貴的信仰價值,與可靠確據的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