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因讓而得,因爭而失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創世記十三章8-13節;箴言二十八章25節

引言:
一天,主持完告別禮拜,從墓園回到教會宿舍後,本想稍作休息,再繼續手邊的工作。但剛脫下牧師服,換上便服時,電話突然響起,原來是喪家所打來的電話,稱有要事,馬上要到教會和牧師商討。看了一下時間,又衡量自己的體力,覺得還可以,我乃立即答應見面。

談話的前幾分鐘,我實在聽不出喪家所要訴說的重點是什麼,經過約十幾分鐘的聆聽,我才瞭解,原來,喪家的子女,為了父親所遺留下來的不動產出現爭執,主要的癥結點,乃父親去世前,對於財產的分配,只有口頭上的訴說,並沒有書面的遺囑。在沒有具體的「證據」下,子女各說各話,連他們的另一半也出現不同的意見,可謂誰也不讓誰。

歷經半個鐘頭的談論後,喪家子女們才坦白告訴我,告別式之前,他們就已為此事爭論過,但礙於父親的告別禮拜還未舉行,只好暫時作罷,一直等到喪禮全部結束,才請牧師主持公道。
事實上,身為局外人的我,要替他人分配財產,實在很為難,畢竟我不知道喪家子女的情感如何,也不知道問題的細節,當然也沒聽過父親生前對其遺產分配的看法,若貿然提出意見,恐怕會「公親變事主」,所以,只能在旁默默的聆聽,並不敢隨便表示意見。

約莫經過一個半鐘頭的談論,我看到子女們並沒有「大孫頂尾子,財產多一份。」的台灣傳統概念,也沒有彼此「讓步」的跡象,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只好建議他們,不妨可以按照比例原則來分配,也就是在父親有生之年,特別是晚年臥病在床這段期間,照顧父親最多,且在求學過程中,花費父親最少學費者,享有分配較多遺產的權利。雖我這樣的建議,子女們都能認同,但他們的另外一半卻有意見,甚至發出不平之鳴,導致談到最後,還是沒有一致的定論。因談論甚久,早已超過晚餐的時間,我只好帶領他們禱告,請他們依照我的建議,回家之後再自行商討分配的辦法。由於事後,我未主動過問結果,他們如何分配財產,並不清楚。

此事雖已經過一段時間,但我仍印象深刻,因我曾引箴言二十八章25節之經文:「心中貪婪的,挑起爭端;倚靠耶和華的,必得豐裕。」為鑑,同時要子女們能效法亞伯拉罕(亞伯蘭)為了追求和睦,免於紛爭,主動慷慨禮讓侄子羅得,因而得著上帝賜福的信仰表現。(見創世記十三章)

一、爭讓之間,您會如何選擇?

前不久,閱讀到一篇由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兼管理學院院長盧希鵬博士所撰寫,名為<您會如何選擇?>的精彩短文。這篇文章的寫作動機,乃源於作者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修讀工業工程博士學位時,於心理學系所修的一門課之隨堂作業。提出作業的教授,以父親分發遺產的問題作為基礎問道:「有一位父親臨終前,把兩個兒子叫過來,說他有1000萬元的遺產,如果兩兄弟為分遺產而吵架,這份遺產就要捐出去,兩兄弟一毛都拿不到。哥哥對弟弟說:『我是大哥,所以我要分800萬元,你分200萬元。』

如果你是弟弟,你同意,就有200萬元;你不同意,就一毛也拿不到。請問,你會同意大哥的提議嗎?」

當您看到這一則問題時,不知您會如何選擇?假如我是弟弟,我寧願800萬給哥哥,自己得那另外的200萬,否則,在你爭我奪的情況下,到最後連一毛錢都拿不到。

且讓我們來看作者盧希鵬教授如何回答,他如此寫道:「如果我是理性的決策者,應該要同意,因為可以平白得到200萬元。」緊接著,盧教授繼續分享修這門課的同學對於這件事情的抉擇與心得,他說: 大多數人選擇不同意,因為哥哥欺人太甚,不同意的原因不是不要200萬元,而是在於要讓大哥的800萬元也拿不到。

人類的決策很好玩,常常看的不只是自己的利益,還有比較別人的獲得。像是每年發年終獎金,如果你拿了五個月,可能很高興。但是當你知道隔壁的同事拿了八個月,可能就沒有那麼快樂了。

人們普遍不喜歡輸的感覺,如果有人在某方面輸了你,就會在其他方面想扯你後腿,好讓自己有贏回的感覺。在工作上,如果有人老是找你的麻煩,你要原諒他,因為他一定很不快樂。其實想贏,不是靠拉倒別人。

組織中還有一種人很不快樂,就是常常用「刁難」來凸顯自己的權利,這種人多半是對自己的權力沒有安全感,靠為難人家贏得懼怕。但是,如果我們相信「平衡」理論,別人有權力後,也會以相同的方式來對待你,這就是以牙還牙的平衡效應。像是哥哥欺負了弟弟,弟弟就會甚至以兩敗俱傷的方式,欺負回去。

還有一種人,覺得你要別人怎麼待你,你就要先怎麼待人。就像網路上有箴言說:「成功,不是你贏過多少人,而是幫過多少人」。

在做了多年的行政管理工作,多少都會遇到一些調皮搗蛋的人。我跟我自己說,這些人都是上帝差來的天使,來幫助我成長的,當他們需要我幫助時,才會讓我樂意幫助他們。

人們可以選擇以怨報怨,也可以選擇以德報怨,前者的人生是灰暗的;後者則是讓自己的生命充滿了陽光。漸漸地,我感恩自己隨年紀漸長而逐漸減退的記憶力,活在當下,面對未來。

對了,那題作業我的答案是什麼?我選擇把錢捐出去,但是要忘掉哥哥曾經欺負我。後來想想,既然選擇遺忘,為什麼不拿那200萬元呢?

聖經中,為了奪取名份、王位、財產、利益,而導致手足相殘、家庭破碎、國家分裂的例子不勝枚舉。爭奪的結果,不但任誰都得不到好處,還得付出慘痛的代價,甚至在歷史上留下惡名,遺臭萬年。其中,最常被人提及的,莫過於下列這些例子:

該隱所獻之祭物,因不蒙上帝的悅納,對弟弟亞伯產生嫉妒與怨恨之心 ,遂而殺害他。(見創世記四章)
雅各為貪圖以掃的兄長名份,無所不用其極的欺騙父親以撒,使得兄弟反目成仇。(見創世記二十五章24-34節)

羅波安與耶羅波安兩人為了爭奪一個王位,導致以色列王國分裂。(列王紀上十二章)
亞哈王為貪圖拿伯的葡萄園,用盡心思巧取豪奪,結果下場悽慘。(列王紀上二十一章)
大衛覬覦部將烏利亞之妻拔示巴的美色,故意將烏利亞調往戰況危急的 前線,使其戰死沙場,強娶拔示巴過門,為此,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撒母耳記下十一章)

從前述這些歷史殷鑑得以看出,「心中貪婪,挑起爭端」所帶來的後果,將如箴言十七章19節:「喜愛爭競的,是喜愛過犯;高立家門的,乃自取敗壞。」以及箴言二十六章21節:「好爭競的人煽惑爭端,就如餘火加炭,火上加柴一樣。」所載之經文一樣,必須付出因爭而失的後果。

二、因讓而得的亞伯拉罕
創世記十三章和十四章詳細記載亞伯蘭(亞伯拉罕)和其侄兒羅得之間產生衝突的原因,解決的過程及其結果,非常值得我們省思。在進入亞伯拉罕謙讓後輩羅得的故事之前,先讓我們從創世記十二章談起。

創世記十二章乃記載亞伯拉罕於哈蘭再次受到上帝呼召(首次在吾珥),用順服的態度回應上帝,舉家南遷,前往迦南地定居。來到迦南地後,因饑荒之故,亞伯蘭又向南遷移,下到埃及之故事。

亞伯拉罕及其族人為飢荒之故,離開迦南,搬遷埃及,再回到迦南之典故,我曾於<素菜vs.肥牛>一文裡面,有過清楚的敘述,其文如下:
亞伯拉罕會選擇下埃及去,乃因埃及鮮少乾旱,又有尼羅河河水足以灌溉兩岸的農田,且會按時氾濫,使得土質肥美,相當適合耕種和放牧。在埃及一段時間,迦南地的旱災解除後,亞伯拉罕又帶著妻子撒萊與侄子羅得,並一切所有的財產和牲畜,再從埃及北上回到迦南地之過程。

因亞伯拉罕的妻子撒萊(撒拉)天生麗質,才貌出眾,下到埃及後,亞伯拉罕為保平安,只好對外宣稱撒拉為其妹子。法老王見到撒拉,欣賞有加,愛慕之餘,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撒拉接進宮中同住。為厚待撒拉,法老王還賞賜她與亞伯拉罕為數眾多的牛、羊、駱駝、公驢、母驢、僕婢等。

撒拉進宮中後不久,由於上帝不喜亞伯拉罕用欺騙的手段,宣稱撒拉是自己的妹妹,便降大災與法老王和他的全家。亞伯拉罕看到上帝的怒氣,見事情不妙,只好向法老王坦白說實話。幸好,法老王得知真相後,並未追究亞伯拉罕的欺君之罪,還以寬容的心,允許亞伯拉罕帶著妻子和他的侄子羅得,以及他所給予的眾多金、銀和牲畜離開埃及,回到迦南地。

亞伯拉罕往北走,來到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即他們一家往埃及前,支搭帳棚,築壇敬拜上帝的地方。由於與亞伯拉罕同行的侄子羅得,也有為數眾多的牛群、羊群、帳棚等財物,那個地方容不下,又迦南人與比利洗人也在 該地居住,導致水源不足。為了地盤,亞伯拉罕與羅得的牧人竟無視兩者的血緣關係,大剌剌的公然挑起地盤之爭。亞伯拉罕見狀,為了「家和萬事興,家不和萬世窮」之故,乃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原文是弟兄)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創世記十三章8-9節)身為後輩的羅得聽到之後,舉目觀看,看見約旦河西岸南部那一片平原,包括死海南部三個城市(瑣珥、所多瑪、蛾摩拉)的水源充足,是最為肥沃的土地,於是羅得選擇那裡,而往東遷移,居住在該地。

亞伯拉罕為了追求和睦,主動與羅得尋求解決紛爭的方法,還慷慨禮讓,請後輩侄兒先行選擇。如果您是撒拉的話,不知此時此刻你心中作何感想?或許,在人的角度來看,亞伯拉罕似乎吃了大虧,還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但在吃虧就是佔便宜的情況下,亞伯拉罕受到上帝的肯定、讚賞與賜福。

上帝所賜予亞伯拉罕的福份,從下列這段應允:「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創世記十三章14-17節)可以清楚看出。

三、因讓而得的感人見證

《台灣教會公報》於1992年7月26日,曾刊登過一篇名為<分財產考驗人的信仰>之文章,該文是由一位受邀為會友分配財產的牧師所撰寫。作者在文章中寫道:年七十五歲生日的會友舉行家庭感恩禮拜,他的五位子女全都到齊參加,當天,參與家庭禮拜的會友也來了不少。
感恩禮拜結束,會友全部離去後,老壽星乃要求牧師留步,同時向所有的兒子、媳婦、女兒與女婿宣佈,要請牧師幫他們分財產。聽到這樣的邀請,牧師和孩子們都嚇了一大跳,因事前,除了父親外,並沒有人知道分財產這件事。牧師在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接受邀請,心中難免緊張。在恭敬不如從命下,牧師在分配財產之前,乃事先邀請大家輪流同心禱告,最後,才由牧師禱告,求上帝帶領這項艱鉅的任務。

禱告結束後,務農,且在教會擔任長老的老大首先開口說:「我並不需要,我目前的生活已經夠用,三個孩子也都成家立業,我的份誰需要可以給他。」

接著,老三開口說:「我也不需要,我們夫婦及兩個孩子都在教書,也都有自己的房子,我的份也可以分給需要的人。」

聽完老大與老三的話之後,大女兒開口說:「我當年嫁的時候,阿爸已給我兩分地,孩子也都會自己賺錢了。我看是『細漢的』(小弟)兩年前才結婚,現在雖然在教書,但房子也是租的,他需要多一些。」

接下來,老二開口說:「阿爸既然要給我,那我就拿我的份。其他的,我沒有意見。」次女聽到二哥的話,也表達和二哥同樣的意見。

聽完子女的意見之後,父親決定依照孩子的心願分配財產,同時把孩子不需要的部份捐出,作為教會的獎助學金與急難救助用,並將之交由長執會設法管理。

這一則真實的故事已是多年前的往事,然因我將此一文章剪下來收藏,保留至今,印象才會如此深刻。如此合一的家庭委實令人敬佩,父親與子女的信仰表現,更教人感動!難怪撰寫這篇文章的牧師,會以<分財產考驗人的信仰>為題,與讀者分享。

除了前述這一則感人真實的故事外,還有一則令人感動的謙讓故事,順便藉此分享。

2012年12月2日,西班牙北部的自治區布拉達市(Burlada)舉辦了一場長跑比賽,吸引了許多好手參加。其中,最受矚目的選手有2012年倫敦奧運男子三千公尺障礙賽的銅牌得主,也就是肯亞的長跑健將阿貝爾‧穆太(Abel Mutai),還有西班牙運動好手艾文‧費南德茲‧安納亞(Ivn Fernndez Anaya)等人。

比賽開始後,來自肯亞的穆太一路領先,西班牙的安納亞則緊跟在後,苦苦追趕,一直無法超越。接近終點時,肯亞的穆太通過氣球拱門後,竟然放慢腳步,對著民眾揮手,因他誤把主辦單位於距終點十公尺處所設置,作為頒獎地方的氣球拱門當作終點線。儘管在場的西班牙觀眾大聲呼喊,要穆太繼續往前跑,然因他聽不懂西班牙文,並不知觀眾所云,還天真的以為,觀眾是在對他的領先群雄發出歡呼聲。此時,緊跟在後的安納亞已迎頭趕上,輕而易舉的就可以超越穆太,贏得冠軍,但安納亞並沒有這樣作,反而從後面拍了穆太的肩膀,提醒他終點線還未到,必須再繼續往前跑幾公尺,才能到達。雖然兩人的語言不通,但穆太在安納亞的提醒和指引下,才又開始跑了起來,兩人一前一後抵達終點,最後,由來自肯亞的穆太取得勝利。到達終點線後,穆太走到安納亞的面前,向他握手致意,並鄭重道謝。

賽後,安納亞接受訪問時表示:「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穆太才是真正的第一名;如果他沒有看錯終點,我根本不可能追上他。」雖然安納亞並沒有在國人面前贏得比賽,但西班牙全體國人卻對安納亞盛讚有佳,他的教練馬丁‧費茲(martn fiz)還驕傲的指出:「比賽就是要贏,安納亞沒有成為更優秀的運動員,但成了一個更優秀的人。」

雖安納亞輸掉這場比賽,然他提醒穆太繼續往前跑的畫面,已透過媒體和網路傳遍全世界各地,有平面媒體甚至以<他輸掉冠軍,贏得世界掌聲>為題,讚賞安納亞的風範,頗令世人感動。相信這一幅美麗的畫面,將流傳於世,烙印人心,永垂不朽。

結語:

輸掉冠軍,比贏得世界的掌聲更有價值,您同意嗎?不要忘記,若贏得財產和冠軍,卻失去親情和掌聲,又有何用?拉丁有句俗諺說道:「戰爭、鬥爭起源於人類的慾望、忌妒、怨恨、無情、無愛心,唯有誠實與和平讓人快樂。」
箴言二十八章25節所載之經文已清楚告訴我們:「心中貪婪的,挑起爭端;倚靠耶和華的,必得豐裕。」讓我們一起效法亞伯拉罕的信仰,共同學習慷慨禮讓的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