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重回信與行的基本面(二) — 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阿摩司書八章11-14節,約翰福音六章35-38節

*本文接續自2016.6.26.<重回信與行的基本面>(一)
6.劍橋大學的設立
英國的牛津與劍橋兩所大學,是世界知名的學府,然牛津的歷史比劍橋來得悠久,而要了解劍橋大學設立之典故,得從一樁命案,一群牛津大學的學者為躲避鬥毆與衝突,從牛津「逃難」至劍橋說起。
牛津學者之所以會「出走」至劍橋另設大學,乃十三世紀初,有牛津大學的學生,因過失導致當地一位居民死亡,民眾憤怒之餘,進入校園動用私刑,逕行處死學生。老師和學生得知此事,乃群起抗議居民的暴行,並向牛津當局控訴。但由於牛津當局處置不公,導致學校和當地居民產生對立。在兩相對峙的緊張氣氛下,為了躲避鬥毆、衝突和打壓,1209年,部份學者憤而離開牛津,來到位於牛津東北方一百多公里外的劍橋鎮避難。一段時日後,在英王亨利三世(Henry III,1207-1272)的護佑與支持下,於1233年在劍橋正式建立學術組織,並於1284年成立劍橋大學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學院(Peterhouse, Cambridge)。緊接著,又沿著劍橋的康河(River Cam)兩側和附近地區陸續建蓋多所學院,進而群聚成為現在的「劍橋大學」。簡而言之,劍橋乃是由多所學院所組合而成的大學城,大都集中在現在的劍橋市中心。

彼得學院雖是第一所劍橋所成立的學院,但卻是劍橋大學規模最小的學院,儘管如此,因是劍橋首創的學院,乃別具歷史意義,每當人們談到劍橋大學的歷史,或到劍橋參觀,必定會提到以耶穌的門徒彼得之名所設立的這所學院。

數算之下,自從1209年牛津的學者「出走」到劍橋,至1284年創立彼得學院迄今,已超過800年的歷史。由於劍橋大學源於牛津,所以,其辦學與經營的模式、學風與學制,幾乎和牛津如出一轍,加上歷史悠久,赫赫有名,在過往的歲月中,兩校常互相競逐,故被世人合稱為「牛橋」(Oxbridge)。

劍橋大學共有三十幾個學院,幾乎全採四合院的方式建蓋而成,且庭院中間,皆留有一片綠地,相當漂亮,其中,最具代表性,且佔地最廣的學院有二,分別為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與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這兩所學院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大的土地,且位於劍橋的心臟地帶,並將康河納入範圍之內,乃這兩間學院分別由英王亨利六世(Henry VI,1421-1471)與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所支持和主導,才得以順利徵收土地,逕行建校。換言之,就是憑藉著王室的權威,這兩所學院才能夠取得土地,建立起宏偉的學舍,當然,隔壁的皇后學院亦乎如此。

據當地居民數百年來的流傳,當建蓋國王、皇后和三一學院時,因強硬徵收土地,並將馬路擅自圍了起來,導致民怨,但劍橋當地的百姓也莫可奈何,因有英國王室的勢力在背後撐腰,難怪國王和三一學院的校園草皮中間,分別豎立有英王亨利六世與八世之雕像作為紀念。

事實上,和國王與三一學院為鄰,也是佔地廣大的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其建蓋的初衷,本要成為一所教會醫院,即,已取好名字的「聖約翰醫院」(Hospital of St John),後來,在亨利八世和兩位主教的同意和批准下,而得以在1511年4月9日,順利將這座基督教的福音醫院轉變為劍橋大學所屬的一所學院。

當我藉訪問學者身份之便,得以自由進出位於康河兩岸,必須付費才能入內參觀的國王、三一、聖約翰等學院時,著實能夠明顯感受到這幾所學院充滿著濃濃的貴氣與霸氣,因不只校地面積廣大、硬體建築優美,禮拜堂更是顯得雄偉和氣派,堪稱是劍橋大學的代表,也是中世紀晚期英國建築的重要典範。然事實上,若非政治、財團與宗教勢力的介入,要取得如此寬廣的土地,並建蓋出這麼宏偉的學校和教堂,談何容易!

基本上,劍橋大學除了國王、三一與聖約翰學院之外,每一間學院皆有其特色,只是佔地沒有這三間學院這麼大,禮拜堂也沒有如此宏偉而已,其建築特色仍值得細細品味和考究,並逐一了解各學院成立的典故。

順便藉此一提,國王學院那哥德式的禮拜堂,是英王亨利六世於1446年下令建蓋,歷經80年才建造完成。其建築的雄偉、面積的廣闊、音效的美好,及以聖經故事為題材,四面所環繞,充滿十五世紀的彩色玻璃,還有那分隔禮拜堂前廳與後廳及詩班的隔屏,以及裝設在禮拜堂中央,宛如天使翅膀的管風琴,參觀過的人,無不讚嘆不已!

當我和內人進入國王學院禮拜堂參加下午所舉行的復活節期之「晚禱」 (Evensong)時,因著宏偉的建築,加上莊嚴的敬拜,還有那優美的歌聲在教堂裡面環繞,的確教人感動!當然,藉著訪問學者,同時在劍橋久居之便,我也多次和內人進入參加在國王學院禮拜堂所舉行的音樂會和聖餐禮拜。

除了國王學院之外,三一、聖約翰等學院的建築及其所舉行的晚禱和聖餐禮拜,全都以聖公會的禮儀為主,儘管大同小異,卻仍各具個別的特色,且其所展現出來的莊嚴與肅穆,依然充滿著中世紀所流傳下來濃厚的「高禮儀教會」(High Church)之氣氛。

可惜的是,在晚禱中,我發覺,參與禮拜的人,大都是觀光客或當地的居民,幾乎看不到學院的學生,頂多,也只有學校所聘僱,參與服事的教堂詩班成員而已,這樣的景況,簡直和創校時設立禮拜堂之目的,要讓學生在求學之同時,也能參與敬拜上帝的初衷,有著很大的落差。這也就是我所常說的,劍橋的禮拜堂,甚至是全英國和歐洲的大教堂(Cathedral),已淪為觀光大於敬拜的意義了!當然,會有這樣的問題出現,乃十四世紀之後,在英國王室的「呵護」轉為「干預」之情況下,劍橋大學發展的方向受到影響,導致本以基督教精神所設立的大學,逐漸從「神聖」轉趨「世俗」,所教授的學科,也不再以神學為主軸。

7.劍橋的學風與學制
(1)學風
劍橋是一所建立在聖經與基督教人文思想基礎上的研究型大學,不但讓學生有足夠的發揮空間,也極力鼓勵學生自我研究,期盼藉由獨立研究,培養出自我思考的能力。劍橋之所以會提倡獨立研究與思考的自由學風,並以啟發的方式導引學生,乃要幫助學生探索自己、認識世界、開發潛力、建立自我、人我、物我、神我的美好關係,猶如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所言之哲理:「我與世界相遇,我自與世界相識,我自不辱使命,使我與眾生相聚。」

劍橋的老師並不會仰仗他們的學術地位和權威,將自我的觀點強加諸在學生身上,束縛學生的思想,因他們知道,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所以,老師會鼓勵學生針對議題發表意見,若意見不同,可以討論,甚至辯論,學校亦會尊重學生挑戰陳規。當然,在尊重各種色彩,而使之得以大放異彩的前提下,仍有一定的倫理與限度,即耶穌所教導我們的這句話:「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七章12節)因自由不是想做或說什麼就可任意為之,必須在尊重他人的尊嚴與價值,絕不可打著自由的招牌,而超越侵犯他人、傷害他人的界限,畢竟,唯有敬人者,人恆敬之。這樣的精神,從保羅致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亦有清楚的勸勉:「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以弗所書四章32節a)

基於此,劍橋的老師會常提醒學生,在辯論與挑戰陳規時,必須尊重他人的人性尊嚴,也得遵循學術的倫理與規範,絕不能自以為是,唯我獨尊,超越該有的界線。否則,便會因為「放縱」而失格,導致被人唾棄,連天理也難容。

經過和劍橋的學生及學者,還有世界各地諸多來訪的學者共同生活、討論與對話之後,對於劍橋的學風終於有深入的了解,然而從中,卻使我想起,這種以啟發,且讓學生享有自由與獨立自主空間的教育方式,和台灣過去那制式、威權、政治仇恨化,不尊重他人的人性尊嚴之教育,迥然不同。

談到這裡,心中遂浮現出一股難過與惆悵之感,因自己生長在台灣,在台灣受過威權、制式與政治仇恨化的諸多負面教育,不但思想受過打壓,也被教導過仇恨,連最基本的言論自由也無法享有,甚至在學校也被禁止講自己的母語,若講母語,還會受到嚴厲的處罰,回想起來,真是不可思議!還好,歷經過在台南神學院的學習,到國外讀書,又隨著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加上年紀的增長和自我進修等,而得以開啟眼界,改變思維。

劍橋大學雖有三十幾個學院,但學生並沒想像的那麼多,總計也只不過一萬多名,平均起來,一個學院只有幾百人之譜,有的學院,甚至只有一百多位學生而已。因劍橋大學主張,學生在精不在多。不似台灣有部份大學的招生人數過少,不符合教育部的標準,就被教育部勒令停招,這樣的決策,真教人難以理解!事實上,學生的多寡,並不一定代表學校的好與壞,與其讓辦學不利的學校自然淘汰,也不必用行政命令強制學校關門。畢竟,當年台灣的教育部在沒有審慎評估少子化的情況下,就在這蕞爾的小島上,大舉開放一百多間大學的設立,才會導致現在的後果,其責任的歸屬,教育部也得承擔最大的責任,實不能只怪罪學校的辦學不力。

每次進入劍橋的各個學院,總會讓人感覺有一種「荒涼」的感覺,不似台灣或美國的大學,人潮如織。或許,這和天氣寒冷,以及劍橋的建築物老舊,顯得陰森有關。也許,可以這麼說,要進劍橋大學就讀,可沒那麼容易,才會在菁英制的情況下,不求學生人數的眾多,導致校舍寬大,學生稀少。雖劍橋大學的人數不多,然每一個學院所展現出來的傳統,皆有其個別的特色。到劍橋不能只看古色古香的硬體建築,還得了解劍橋的精神、學風與圖書館的藏書和設備,才能真正認識劍橋。

劍橋大學各個「學院」(College)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建築物內,其實是禮拜堂、餐廳、圖書館、研究室、討論室,還有老師與學生的宿舍。雖各學院的人數不多,但還是有許多學系,各學院相同學系的學生要上課,依然得集中到圖書總館旁的「系所部門」(Faculty)之教室。簡而言之,「學院」是師生共同生活與靈修的地方,「系所部門」是上課與學習專業的地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