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址:高雄市新興區德生街54號    電話:07-2311038
  • 我是新手 禮拜直播 代禱需求 聚會禮拜時間表 講道篇 週報 聖經下載 奉獻

短暫vs.常存-胡忠銘牧師

  • 胡忠銘牧師

聖經:歷代志上二十九章15節;約翰一書二章15-17節
引言:
2016年7月19日一輛搭載24名大陸遊客的遊覽車,行經國道二號前往桃園國際機場途中,發生火燒車意外,全車26人不幸命喪火海。

2016年8月16日,陸軍564旅於屏東車城進行漢光演習預演,預演結束返回營區途中,一輛CM-11坦克車,在滂沱大雨中翻落橋下,淹沒在恆春半島的網紗溪。由於坦克車倒栽蔥墜入溪中,導致砲塔在下,履帶在上,被困在車內的五位官兵,僅有駕駛一人逃出,其他四位,有三人死亡,一人經搶救,雖暫時保住一命,但三天後,仍回天乏術,宣告不治。
看到大陸旅行團高高興興的來台旅遊,還有年輕力壯、充滿著未來的阿兵哥,在突如其來的意外中喪命,除了教人難過之外,亦令人感受到生命的無常。這樣的結果,實有如睿智的所羅門王,對於人生無常所發出的感嘆一樣:「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傳道書九章12節)

是的,人生無常,且極為短暫,但聖經約翰一書二章17節卻明示:「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

一、短暫與無常
當陸軍四位官兵在演習中意外喪命的同一天下午,有位婦女來電,經過她以沙啞的聲音自我介紹後,我才知道,多年前,她的孩子曾參加德生教會的青少年樂團(樂集),因在教會受到基督教信仰很深的影響,使得她和孩子對於信仰與教會的生活相當嚮往。為此,孩子上大學後,她報名就讀德生教會的松年大學。在松大上課的日子裡,不但認識許多朋友,還在課程中學習到許多靈性和悟性的功課。

無奈的是,在一次身體不適的就診中,被醫生診斷出腮腺癌,且已是末期。得知消息,心情隨即盪到谷底,因她才五十幾歲。雖接受化學治療,但對病情幫助不大,還是得靠嗎啡才能止痛。縱使嗎啡可暫時舒緩疼痛,但卻也帶來了副作用,使得她的身體很不舒服,可謂痛苦難當、度日如年。因她知道自己在世上的日子所剩無幾,乃向醫院申請,期盼能住進安寧病房。然由於她仍可勉強打理自己的生活,醫院只好建議她暫緩,好讓病房能給比她情況更嚴重的患者,待相關條件適合時再入住。為此,只好在自宅居家療護。

8月16日下午,當她身心靈痛苦難當時,忽然想到所熟悉的德生教會,因而來電求助牧師。在三十分鐘的交談中,她對於自己為何會得著腮腺癌百思不解,也為自己為何會遭逢這項苦難難以明白,對此,心中頗為無奈。為了安慰她,我和她談論了許多信仰與人生的功課,並帶她禱告,同時建議她當把握時間「完成」未完成的心願,並做好「道愛、道謝、道歉、道別」的四道人生。畢竟,死亡是一條每個人都得走的路,因聖經清楚記載:「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這場爭戰,無人能免。」(傳道書八章8節a)

雖只有半個鐘頭的時間一起談話,但她仍感受到,信仰的支持和代禱,給了她非常大的力量和慰藉,她告訴我,她會依照建議,完成未完成的心願與四道人生。

當接到罹癌女士自知自己的時日不多,來電求助的隔天,我看到辦公室同工在臉書上有一則留言寫道:「在辦公室,某人問:『你星期四又跑去玩喔!』我回說:『我是在陪伴一個人慢慢走向死亡。』於是辦公室又是一片嘩然:『不要亂講話啦!』『每個人都碼是在慢慢走向死亡!』我是真的在執行大腸癌末期朋友要求的『一路玩到掛』行程呀。已經執行過的行程有:從高雄騎腳踏車去鵝鑾鼻、恆春半島一日遊、特富野古道。這回是走二延平步道。真話常常不容易被相信。嗯嗯!此篇經朋友同意後刊登。」

閱讀完這一則留言,我乃如此回應:「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所言,人本來就是走向死亡的存有(being),一出生就得邁向死亡。然當基督徒的好處,就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救恩,而得以使蒙救恩的人越過墳墓,進入到永生的榮耀之處。二十世紀偉大的人性關懷與精神醫學大師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1905-1997)在《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維克多.法蘭可的生命傳記》一書當中說過:『生命的短暫並不會使生命變得無意義,因為過去的不代表就是消失了。所有存在的都不會消失,而是存放在過去之中。』您雖正在陪伴一個人慢慢走向肉體的死亡,然卻也陪伴他準備靈魂的開始。盼您能繼續陪伴朋友一路走到掛,此乃非常有意義。事實上,這正是牧師每天的工作之一。」

當陸軍因演習意外,造成四位官兵喪命,又聽到罹癌女士自知自己的時日不多,還有辦公室的同工,願意利用假期陪伴癌末的好友一路玩到掛,總會讓人越發感覺人生的短暫、軟弱與無常,猶如約伯在遭逢家庭的劇變,飽受人生苦難後的感嘆:「我們不過從昨日才有,一無所知;我們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兒。」(約伯記八章9節)「出來如花,又被割下,飛去如影,不能存留。」(約伯記十四章2節)以及大衛在建造聖殿的準備工作完成之後,向上帝擺上虔誠的禱告時,有感而發的訴說出:「我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歷代志上二十九章15節)

二、預備與常存
1.預備好回歸天家的會友
最近,在短短幾天內,教會有三位會友相繼去世,有兩位90歲、一位70歲,其中,還有兩位在同一天舉行告別禮拜。和這三位長者認識18年,可謂感情深厚,有如家人一般,看到他(她)們的相繼離去,心中難免不捨與難過。不過,讓人感到安慰的是,兩位90歲的長者,並未受到病痛的折磨,只是在安息之前,因身體機能老化,活動較為不便,生活品質受到一些影響而已,精神還算不錯,依然能夠行走。

至於享年70歲的會友,因為發燒,身體不適,經過檢查,得知是肝癌第三期,原本病情還算樂觀,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只要進行治療,應該還可以多活幾年,只是沒想到,從發現病因到安息,只不過短短的三個禮拜而已。然必須感謝的是,這位70歲歸天的會友,終其一生的願望,就是只要能活70歲,就心滿意足了。上帝果真聽了他的禱告,在他70歲時,接他回到天家,正如他生前所喜愛的經文一樣:「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詩篇九十篇10節)

依稀記得,90歲的長者在高雄民生醫院住院時,他囑咐太太和女兒,無論如何,都得請牧師去看他。為如其所願,我乃特地抽空於當晚就到醫院探望他。當天正好是週六,到達醫院時,長者本已就寢,且睡得很香甜,還發出打鼾的聲音。為了讓他安睡,我並沒有叫醒他,只輕聲和家人在病床邊談話。不久之後,他聽到談話聲,醒了過來,乃精神奕奕的和我聊了許多他在烽火歲月中,經過千辛萬苦,從大陸來到台灣的心路歷程,還有他小時候在山東家鄉的生活點滴。

在閒聊的過程中,長者忽然告訴我:「牧師阿,請你給我一點施捨。」本不知所云,但仔細回想之後,終於意會到,他乃要我為他禱告,求上帝能儘早帶他回天家,因他的年齡已經超過上帝所應允的70歲,甚至越過強壯的80歲,已經到了90歲的境界了。他除了感謝上帝給予他如此大的恩典外,還期盼上帝能如他所願,引領他回天家,才會要我給他一點「施捨」,即,為他祈禱,幫助他「一臂之力」,讓他早日回到上帝的懷抱。當晚,我真的為他禱告,求上帝的旨意能照他所求來成全他。幾天後,上帝果然應允祈禱,於8月1日中午,安詳的引領他回到天家。

兩個禮拜後,另一位90歲的長者,亦同樣精神奕奕的預備好自己,準備回歸天家。在她安息的48小時前,我還和她在醫院相談甚歡,當時,她還表示,早已預備好,準備回歸天家了。

雖然人類因為罪的緣故,在有限的生命中,得面對病痛、苦難與死亡的威脅和挑戰,然上帝還是給予人類在有限中充滿著無限的盼望,只要人能如同詩人遵行主道,即:「我思想我所行的道,就轉步歸向你的法度。我急忙遵守的命令,並不遲延。」(詩篇一一九篇59-60節)便能永遠常存。

2.劍橋大學聖體鐘的啟示
2016年中上旬,到英國劍橋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期間,在劍橋市中心看到一座著名的時鐘,了解時鐘的典故之後,遂而使我對於時間的飛逝,還有人生的短暫,有著更為深刻的體認。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正門的國王街(King’s Parade)右邊,也就是本篤街(Bene’t Street)與特蘭平頓街(Trumpington Street)路口,即基督聖體學院 ( Corpus Christi College) 泰勒圖書館(Taylor Library)外面街道的三角窗橋上,有一個著名的掛鐘,稱為「聖體鐘」( The Corpus Chronophage )。 剛到劍橋時,經常路過這裡,本不以為意,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位導遊,帶領一團國外來的遊客駐足觀賞,在寒風中,導遊依然認真地解說「聖體鐘」的典故和意義。好奇之餘,我乃停下腳步,順便聆聽。一聽之下,這才知道,這一個不怎麼起眼的鐘,竟然是劍橋最為著名的景點之一。聽完導遊的解說,頗受感動。為了更深入的了解,回到學院宿舍之後,我乃進一步探究,並將研究結果文字化,加以記錄下來。

「聖體鐘」的設計與捐贈者是1935年出生於英國,且於1956至1959年間,曾在劍橋大學基督聖體學院研讀工程學的約翰‧泰勒(John Crawshaw Taylor)。畢業之後,因遺傳父親的發明天賦,加上自己的努力,不但成為英國著名的發明家和企業家,還擁有150項以上的發明專利,不僅如此,他同時也是一位樂善好施的慈善家,因而被選為劍橋大學基督聖體學院的榮譽院士。目前世上被廣用的恆溫控制系統,就是出自於他對於「自動控制機器運轉時間」的發明。

為回饋母校,在泰勒的構思與捐助下,「聖體鐘」耗資一百萬英鎊,集合多位劍橋優秀的機械工程師、雕塑家和科學家,歷時五年才完工。竣工後,2008年9月19日的啟用儀式,乃特別邀請到世人所公認,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並承襲牛頓擔任劍橋大學數學系盧卡斯講座教授長達三十餘年,同時也是1988年出版曠世鉅著,被譯成四十餘種語言,銷售上千萬冊的《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一書之作者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揭幕。據統計,這一個鐘,每年吸引來自全世界各地 約500 萬的遊客駐足參觀。

「聖體鐘」直徑約1.5公尺,以金黃色的圓盤呈現,上面有一隻面目猙獰,隨著時間張口和閉口,由金屬雕塑的蚱蜢(或稱蝗蟲),下面還有一個鐘擺,不停地擺動著,然金黃色時鐘的圓盤上卻看不到指針和數字,只有三圈圓形的 LED燈藍光,由外向內,依照圓盤上的刻度,代表秒、分、時,隨著燈光的閃爍,顯示時間。而鐘擺下面則標示新約聖經約翰一書二章17節上半節之經文:「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只是沒有下半節之經文:「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甚為可惜!

聖體鐘上頭的「蚱蜢」 (Chronophage)乃取自希臘文的(χρόνος(時間 )+φάγω(吞噬)),其意為「時間的吞噬者」 (Time Eater)。蚱蜢的嘴巴不停的動著,象徵時間一秒一秒被吃掉。也同時意味著,人生苦短,每過一分鐘,就向死亡又邁進一步。有意思的是,每一分鐘的最後一秒鐘,蚱蜢的嘴巴會張到最大,且隨即閉上,同時出現喀嚓的聲響,代表又有一分鐘被吞噬了。這樣的感覺,實有如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所言:「我與世界相遇,我自與世界相蝕,我自不辱使命,使我與眾生相聚。」訴說著人生的意義與時間的短暫。

設計與捐贈者泰勒說︰「年輕的時候,我從來沒想過生命長短的問題。 70 歲的生日,我第一次意識到時間所剩無幾了,但還有好多事情要做。我想利用最後的時日做點什麼,於是想到了我所尊敬的哈里森,他的蚱蜢擒縱輪隱藏在人的視線之外,我所做的是把蚱蜢從裡面請到外面來,讓它們吞噬每一分每一秒,警示人們時間一去不復返,一分一秒都是在接近死亡。」是的, 時間是毀滅者,一分鐘過去之後就永不會再回來。難怪,每隔一小時,泰勒會特別設計由一個隱藏在鐘擺背後的西式小木棺敲響鐘聲。

必須藉此一提的是,泰勒口中所說的約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1693-1776),是英國無師自通的著名鐘表匠,他發明了航海鐘與經線儀,為航海帶來革命性的發展。因在他之前,人類無法解決船舶在海上的精確定位,哈里森發明經線儀之後,使得船舶得以在大海中找到定位,且在海上長距離安全的航行成為可能。

基本上,這一個「聖體鐘」雖只是一個公共藝術作品,但它掛在歷史悠久的劍橋大學基督聖體學院泰勒圖書館外面街道上的用意,乃要藉此提醒人們,時間飛快,必然流逝,要大家把握時間,勿浪費光陰。

由於這座鐘充滿著創意,且告訴人們,時間一去不復返的哲學,因而被《 時代週刊 》列為2008年度世上最佳的創作之一。

結語:
聖經是一本「生命之書」,裡面有許多的教導和提醒與勸勉,雖人類死亡對於基督徒而言,並非絕望,反倒是希望的開始。因聖經告訴我們:「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翰一書二章15-17節)這也就如同我在主持告別禮拜時,經常提起的這一句話:「當基督徒的最大益處就是盼望。這盼望是越過墳墓直進入將來上帝的榮耀之處。」畢竟「主所應許我們的就是永生。」(約翰一書二章25節)

總而言之,雖然人生極為短暫,只有幾十寒暑,但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遵行上帝的旨意,透過榮神益人的行動,結出生命的果子,得著永生。